方言的本字及其考证方法

潮汕方言中有不少“无字可写”的音节,不是现在才发现的,张世珍先生在编著《潮声十五音》字典时就慨叹:“至有空音,或有音而未识其字,又或有音有字而录之未备者,皆留以待。”这段文字见于该书前言,时间是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是该书正式出版时间民国二年(1913年)的6年前,说明正是他在编著时的苦恼和遗憾。
30年后的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考证潮汕方言本字的开山之作——翁辉东(子光)《潮汕方言》面世。作为潮州籍贯的学者,他首次引用了当时学界绘制汉语方言地图的成果,采用了“潮汕方言”的名称。其《潮汕方言·自序》云:“纪元之廿二年,上海申报六十周年纪念,印行丁文江、翁文灏、曾世英《分省地图》,有言语区域页,题曰‘潮汕方言区’(潮州十属,及于厦门)。审潮汕方言,于国家版图,占一位置。” 在这篇自序中,翁辉东先生也指出:潮语“因流俗相传,只存声音。执管操觚,不知所谓。”
首次使用“潮汕方言”的全国语言(方言)区域图——黄挺教授提供。
但是,潮汕方言的一些音节,真的“无字可写”吗?
答案是:也对也不对,也即一些音节,如我在上一篇推文中所说的,确实“无字可写”、需要我们造字或者借用现成汉字的,如少数民族语言的底层词、外来借词、象声词等等,但有不少音节是“本有其字”,只是由于几千年来汉字读音和词义的变化发展而使古今的读音和词义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别,使得我们现在的读音和词义与古音古义“对不上号”,不敢认亲。正如丁福宝《潮汕方言·序》所云:“古音古语多出自村夫竖子之口。……而潮之寡识者,不推原始,反自怪其语言为无字。外人不察,和而同之。”
那么,这些“有字”可写的“字”究竟是什么字呢?其实就是丁福宝先生所说的“古音古语”保留下来的古语词。这些字方言学上叫做“本字”,在方言写作上多叫做“正字”。
“考本字”是每一个方言研究者的必学课程,我在中山大学中文系读研究生的时候,恩师李新魁教授就手把手教我做《潮汕方言词考释》。据恩师所教,考本字要具备几个方面的知识:
一是对所要考本字的方言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最好具备古代音韵学的常识,懂得古音与方言的语音对应规律,如古音的某某声母,在潮汕方言中读成什么声母;古音的某某韵母,在潮汕方言中读成什么韵母;中古音的平上去入四个调类,在方言中演变发展成多少个调类,变化的对应规律如何等等。
所以,我们做的基础训练是:第一,把广韵的36字母、205韵部和四个声调做成韵表,并背诵熟悉;一些常用字的反切,也要背诵,并知道它们在《广韵》中的音韵地位;第二,把《广韵》的声母、韵母和声调与自己的母语方言列表作比较,把《汉语方言调查字表》中的几千个字全部列进表格里面。这样就能对方言与古音的对应关系一览无余了。这种严谨的学术训练,使我打下了较扎实的音韵学和方言学的基础,在此后的方言学研究者获益匪浅。
《潮汕方言词考释》扉页,由著名古文字学家容庚教授女公子容璞老师题签。
二是披阅古代文献,从文献资料,包括古代韵书中寻找词义与方言词义相同或者相近的词语。换句话说,就是考证出来的本字,要有古代文献曾经出现的用例。我们过去是通过读书,找到例字后用卡片抄录下来。所以,我做《潮汕方言考释》的纸质卡片有好几纸箱,应该有几千张吧。现在的古代经典著作多数都有电子书了,大家可以利用电脑的搜索功能输入关键词进行检索,词语的出现频次及其所在的章节和例句,都可以得到,太方便了。当然,电子检索当然没有读书的文化积累效果,这是另外一回事。
三是最好有其他兄弟方言的相同例子来做旁证,例如闽语的其他方言点,或者同为南方方言的吴语、粤语和客家话。
举两个例子:
窦dao3,猪、鸡、狗等的窝,如“猪窦”、“鸡窦”、“狗窦”,成语有“猪铺狗窦”,喻人床铺不整洁,像猪狗之窝。《说文·穴部》:“窦,空也。”段玉裁注:“空、孔、古今语,凡孔皆谓之窦。”空,潮音kang1(康),即洞穴。俗语云:“龙空通虎空”,谓消息或者关系畅通。《广韵》去声候韵:“窦,空也,穴也。”古人凿洞穴以为狗出入之路,故称“狗窦”。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张吴兴年八岁亏齿,先达知其不常,故戏之曰:‘君口中何为开狗窦?’张应声答曰:‘正使君辈从此中出入。’”《乐府诗集.梁古角横吹曲·紫骝马歌辞》:“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潮汕话引申之而指狗窝,并扩而及之其他动物。今粤语也称动物窝为“窦”,如“雀仔窦”(潮语叫“鸟窦”。)又“窦”字《广韵》是去声候韵“田候切”,潮音读dao3 z正好相合。但作姓氏用则音读dou6(杜),与此音义皆异。
凊cing3,寒、冷。如:“天时凊死(天气很冷)。”“凊糜凊饭(冷粥冷饭)。”《说文·冫部》:“凊,寒也。”《玉篇·冫部》:“凊,七性切,寒也,冷也。”字亦作?,《说文·水部》:“?,冷寒也。楚人谓冷曰?。”《广韵》去声映韵:“清,冷也。”《世说新语·排调》“何乃凊。”刘孝标注:“吴人以冷为凊。”宋·程大昌《演繁露》六:“今乡俗状寒冷之状曰冷凊凊。”《广韵》映韵字潮汕话有读ing韵母者,故“凊”潮音可读cing3。
本书因国际音标和生僻字多,当时的出版社排版困难,由本人手抄出版。
这三个条件中,一、二尤为重要。语音对应规律不驯熟,便会只顾找同义词或者近义词,而失之于语音,找出个词义相同或者相近而读音根本不同的字来;反之,只顾语音对应而找不到文献资料作为佐证,则容易误入同音字、音近字陷阱。举《潮汕方言》的两个例子说明一下: 浓,俗谓汤液之多滓者曰“罗”,应做“浓”。(卷二·释言·单字)“浓”字词义是浓厚,而不是浑浊,语音上由[long5]转[lo5]也比较勉强。本字应该是“醪”,《广韵》平声豪韵音“鲁刀切”,音为“浊酒”,引申而为“浑浊”,有不少文献用例可作佐证,音义均合。
威风,清代官吏出衙,排列皂隶,……自呼曰“与阿”……。(卷三·释言·两字)“威风”俩字,与[e1 o1] 读音相去甚远,词义也比较牵强。[o1]的本字应就是“阿”。《水经注·淯水》:“(孔)嵩字仲山,……贫无养亲,赁为阿街卒。” “阿街卒”就是潮语所说的[e1 o1](e1 我怀疑就是个词头,也即前缀)。
【延伸阅读】
1、李新魁、林伦伦《潮汕方言词考释》,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
2、李新魁、林伦伦《潮汕方言词本字研究——兼谈本字考的方法》,《汕头大学学报》,1990年第3期;
3、翁辉东《潮汕方言》,上海涵晖楼丛书,1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