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豆角村溯源(王剑利)

南豆角村溯源
王剑利
从小五台回来,我急于想写些关于南豆角村的文字,尽管知道的不多,但时间长了,恐怕仅仅知道的一些也要忘得所剩无几。
南豆角村位于子午镇西南方向,村东头距子午镇西头也就是一里的样子,这都是最近几年村民大量建盖民房所致。十多年前,我曾多次去过这个村子,觉得并不大,谁料,如今的南豆角村是十几年前的一倍不止。
我有心察看了这个村原有的南、北城门楼,还好,都在,于是我如获至宝,细细观察、拍照,真想从某个部位寻到有历史价值的蛛丝马迹。两座城门楼都是拱形门洞,据村里有关宣传牌匾上说,它们建于明末清初。但从建筑用砖上看,门洞两侧的砖要大一些,当然,比不上西安城墙的用砖了,我当时就猜疑,门楼上下是否为同时所建。
南北城门楼相距百十米远,遥相呼应,建筑风格极其相似。我留心地步量了两个门洞的宽度,北边的足有三米宽,而南边的也就是两米而已,为何一个村两个门洞的宽度相差悬殊呢?我想:南边的可能要建筑的早一些。当时,这里是川蜀与陕西的一条重要的交通要道,商贾云集,穿梭往来,街道两边均为店铺,旅店、饭馆居多,生意极其兴隆,久而久之,人们觉得门洞有些窄,不方便出入,故此,在后来建造北城门楼时适当放宽了一些。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怕南山下来的土匪进村抢劫骚扰,把南城门楼建得窄一些,结实坚固。可不,南城门楼向外的一面即南面的门框至今犹在,全部用厚度相当的铁叶子包裹,泡儿钉也相当的密。另外,在门洞两侧城门扇背后有深深的两个石窝子,那是用来加固城门扇的,比门关子更要给力的多。
就是由于这两座城门楼有了年代,成了宝贵的文物遗迹,它们幸免逃过了拆除的厄运。但是,因之造成的老街道过窄,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了,故此大量的村民搬迁,向原有村的外围发展,最终导致现如今的老街破破烂烂,荒草凄凄,住户寥寥无几,萧条冷落,而村庄外围欣欣向荣。两相对比,谁都难以将二者看作是一个村子的景观。
城门楼逃过了拆除的厄运,但并不能代表它就没有人为的毁坏和自然的损坏。无论哪一座城门楼,砖面锈蚀斑斑,仔细看去,不同色彩、不同笔迹、不同内容的标语口号约略可见。两座门楼都有不同程度的裂缝,一位村妇讲,这是零八年汶川地震造成的,我有些相信。北城门楼北面门洞上方有“胜利门”三字,据说是四九年七月该村解放时写的,三个字各有一尺见方,呈隶体,红色;南城门楼南面门洞上方较高处有“南极增辉”四个字,砖雕,从右至左,有中等碗口大小,很明显,有人为的毁坏的迹象。要不是先前那位村妇告诉我这四个字,恐怕我看一天也揣测不出。无疑,它是文革破四旧(注*)时的罪恶见证,就是“胜利门”也暗淡无光,令人伤心。从门楼现状看,村民有珍惜的一面,那毕竟是村子人自豪的历史书,而从另一个方面看,他们又希望门楼早些自然坍塌,以免影响村子的发展和形象。有关部门呢,既不准拆除,又不采取保护措施。看来,也只能是任其毁灭了。
村子南边,有一通石碑,简要记述了村子的历史,其文曰:“据宋《长安志》记载:豆角镇在县(今西安)南45里,分东杜角、西杜角。宋景佑2年(公元1035年)改杜角镇为子午镇,将东杜角联入其内。后西杜角被山洪冲没,村民北移,始建南杜角、北杜角。”(注,现今的“南豆角”“ 北豆角”,其中的“豆”dou为后人对“杜”du的误读)。据旁边的一块宣传栏上说:“南豆角是子午古栈道出口的历史久远的村庄。刘邦称汉王就在这里整队列兵进入子午峪去汉中,后‘明修栈道(子午栈道),暗度陈仓’出兵子午峪。如今还有‘汉王不进子午峪,难得江山四百年’古语流传……两棵古柏为建村时所栽,距今约一千六百年。”
我细细揣摩上述语义,发现有几处可疑。一是“南豆角”“ 北豆角”始建的年代。据县志记载看,当是宋景佑2年(公元1035年)之后,再近些,应是西杜角被山洪冲没之后,既就是1035年,距今也不足1000年,“两棵古柏为建村时所栽,距今约一千六百年。”显然不实。其二,“豆角镇”“ 杜角镇”“ 东杜角”“ 西杜角”四者的称谓及其之间的关系含混不清,单就“豆角镇……分东杜角、西杜角。宋景佑2年(公元1035年)改杜角镇为子午镇,将东杜角联入其内”一句就能明显看出破绽。三,宋景佑2年(公元1035年)之前,根本就没有南豆角,何能有“南豆角是子午古栈道出口的历史久远的村庄。刘邦称汉王就在这里整队列兵进入子午峪去汉中”表述呢?当然,我不是否定这个村子的悠久历史,只是恼恨那些拿着笔杆子而不动脑子的权威们,他们在愚弄着广大的民众,他们在用历史开着国际玩笑。
游一个地方,我想,我们不能只满足看看那里的风景,品尝一下那里的小吃,尤其是有些文化的人,应当更多、更准确地了解一下当地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我们的祖先徐霞客就是很好的榜样。
关于南、北豆角村的溯源,我的推测是:很早的时候,子午口东西(以河为界)距山不远分住着东杜角、西杜角,合称“杜角镇”,为川陕交通要道(子午道)必经之地之一,商贾云集,人气旺盛,民间便习惯性的称其为子午镇,宋景佑2年(公元1035年)政府正式改其名为“子午镇”,并载入县志。后来,山洪暴发,冲毁了西杜角村庄,淹没了西杜角田地,村子上的人便就近迁徙到了现今两座城门楼之间的所在,居家不是很多,并修建了南城门楼,上书“南极生辉”,打造了“洪水镇定风水”石碑(即现今竖立在两棵柏树下的那块)和舍公爷头像(柏树下那尊,后来靠近河流的村庄如张村、西湖村、古城村、曹村、甫店等村予以仿制,力保平安),供奉在柏树附近的庙宇中。不只如此,还在子午口里约三公里大拐弯处河岸修建了龙王庙(现今犹存),在沟口河东岸大柏树附近可能还有另有一座庙宇,为东杜角所建造,也在那场洪水中淹没。认为不吉利,厄运当头,加之西杜角被洪水淹没后,尸骨遍野,紧邻自己,东杜角人也顺便陆续迁徙到西杜角新址之北。因其不再是东西分布,于是以新的分布方位叫“南杜角”“ 北杜角”,久而久之,杜、豆音相近,便成了今天的“南豆角”“ 北豆角”。
注*“破四旧”,指的是破除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1966年6月1日,人民日报社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提出“破除几千年来一切剥削阶级所造成的毒害人民的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的口号;后来文革《十六条》又明确规定“破四旧”、“立四新”是文革的重要目标。1966年8月1日至8月12日召开的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文化大革命的决定》(简称《十六条》),进一步肯定了破“四旧”的提法。但如何破 “四旧”,中央没有说明。
2011年7月18日于农家小屋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小编删除!
作者简介:
王剑利:小学语文教师,从教三十余年来,主要承担中高年级语文教学,注重情感教育和小学作文教学的实践与探索。以身作则,感化学生做知恩、感恩的人。已有数十篇饱含情感的文字发表,另有《22位孩子的22种教育》《教园笔耕》《教园闲笔》《日有所记》等编著面世。愿以文会友,共享书香。
赐稿邮箱:29374343@qq.com
责任编辑:成 鹏 小编个人微信:chengpeng430
欢迎关注原创文学基地——“京兆文学”
温馨提示京兆文学
非常感谢您关注@京兆文学!如果您有好的诗词、散文、小说等原创作品,请直接添加微信到:chengpeng430,或者发邮件到29374343@qq.com进行投稿,您可以附上您的个人简历、照片及个人要求(是否署上真实姓名等特别要求)
京兆文学是一个有品位的平台,因为小编是一个双子男,说能上就能上,说不行就不行。不是什么口水文章,口水诗篇都能发的。只看文字,不看姓名。文章不好,就是署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都不行,文章好,不管是贩夫走卒还是达官贵人,都能上平台。
原创作品授权发布
多投有风险,投前需谨慎
坚决支持原创,打击一稿多投
其他公众号转载,需本公众号授权
若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本公众号联系
投稿须知 1、未在公众号、网站发表的原创散文、随笔、文学评论,附100字以内作者简介及照片, 投稿必须是不涉及政治敏感问题的文学作品,文责自负。
2、注明投稿(京兆文学),注明作者微信名,微信号,便于联系。投稿五天内没有采用,请另投它处。
3、赞赏金额60%作为作者的稿费,文章发表后7天为结算期,20天内以微信红包形式派发,赞赏总金额低于20元(含20元)的作为平台维护费用。


您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