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拼颜值不扩张,“中国第一饭馆”凭什么是它

改革开放后第一家个体饭店
东城区的翠花胡同里,开着一家小餐馆——悦宾饭馆。别看它位置隐秘、门面简朴,来头可不小。它诞生于1980年,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第一家个体饭店。难怪招牌上都透着股霸气:“中国个体第一家”。
创始人夫妇摄于晚年,来自网络
创始者郭培基、刘桂仙夫妇,河北肃宁人,招工到北京后,刘桂仙曾在北京某开国元勋家里专职做菜。他们共养育四儿一女,开支很大,经常入不敷出。1980年的某个晚上,刘桂仙听广播说东北有一对夫妻,蒸了包子在街上卖,她受到启发:开个小饭馆,或许能赚钱养家,连孩子的工作也解决了。
在那个国营饭馆一统天下的年代,刘桂仙的想法可谓超前。她还有一个创举:找到王府井灯市口的银行,贷了一笔500元的个人贷款。这就算启动资金了。地点,选在了东城区的翠花胡同。
历史照片,来自网络
1980年9月30日,悦宾饭馆在翠花胡同开张。由于是改革开放后第一家私营饭馆,媒体纷纷报道,影响力一下子就起来了。开张当日,饭馆门口就排起了长长的队伍。
回忆起那一天,83岁的郭培基仍历历在目:“那天我特意请假回家,推着自行车刚到翠华胡同口,人是里三层、外三层,比大栅栏过年的时候人还多。”

为经营好饭馆,一家人在平房顶支了个塑料棚,白天在店里忙活,晚上顺着梯子爬上房顶,挤在塑料棚里。刘桂仙后来感叹:“我比白毛女都苦,睡觉苦、做饭苦、买东西苦,回想当时的累,我都要撞墙去。”

当时很多食材仍凭票供应,作为私营饭馆,进货有困难。有一天,邓小平之子邓朴方带18个小伙伴来饭馆吃饭,其中包括万里的儿子、贺龙的儿子,等等。听说店里没豆腐,邓朴方主动表示:“刘阿姨,我给您买去。”类似的事情经常发生,给刘桂仙解了燃眉之急。

悦宾名气越来越大,甚至传遍了北京驻华使馆区。外交官们口口相传:“到中国,不到悦宾非好汉”。这些大使来吃饭,10元一人标准的,他们愿意付30元。不过在郭培基、刘桂仙夫妻心里,外国人和中国人都一样,该什么样还是什么样。

悦宾的食客不仅有国家领导人,国外友人、使节,也不乏文化名人。启功的弟子来吃过饭,赞不绝口,特留“尝尝看”三字相赠。

至今,悦宾仍保持着使用算盘的传统。

一对年轻时在这里吃过饭的中年夫妻,利用周末特地赶来,重温熟悉的味道。“那时候街上没有一家饭店,国营的那几家,又是要招待贵宾和领导用的,想吃口香的、好的,都找不到。有了悦宾,终于满足了我们。”

屈指算来,悦宾已然伫立了37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翠花胡同曾冒出了七八家饭馆,不过都是昙花一现。唯独悦宾火爆依旧。刘桂仙的秘诀是:“我们的菜式都保持自己的口味,鲜香不腻、好吃便宜,无论何时,我都把菜当命。”

生意火了,也富足了一家人。郭培基、刘桂仙的儿孙辈,有的上完了大学,娶妻生子,有的出国留学完成了学业。

如今刘桂仙已经去世,郭培基住在北京小汤山镇的小院里,每天打打拳,慢享时光。再聊起悦宾饭馆的由来,老人家总是说:“开饭馆不为别的,就是要养活一大帮子人,日子才能过得下去。”

问到郭老爷子对悦宾饭店及子女的规划和期望,他说:“他们都已自立,未来是属于年轻人的,我相信他们。”值得一提的是,悦宾做了37年,几乎没有进行扩张。它安安静静、踏踏实实地做好一家饭馆。
先饱眼福,悦宾饭店招牌菜
▲蒜泥肘子
▲面筋扒白菜
▲五丝桶
▲锅塌豆腐盒
▲火爆腰花
 岛主说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也垂涎三尺了?你家附近有没有这样的老馆子?欢迎写在留言区,让我们听听你的故事!
· End·
摄影、文字 / 杨懿龙
编辑 / 乔如月
视觉 / 徐铭远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往 期 回 顾
点击关键词查看往期精彩
米域 | 爱乐之城 | 收藏化石 | 吴亮 | 湿拓画 |鸽子
八块腹肌 | 蕾丝诱惑 | 2016电影 | 2016书单 |竹酒
牛奶乌龙茶 | 法拉利 不和无聊的人吃晚餐 | 治愈系美食
该文章为拾贰象岛island原创版权,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针对侵权行为,拾贰象岛保留诉诸法律的权利。
长按下面的二维码,你就能成为「拾贰象岛」的「岛民」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