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惠:佛的道场

佛的道场—–佛坪地名的形成时间王惠前面在《佛的坪》里,根据佛坪多有与佛和庙宇有关的地名猜想了佛坪的由来是因为此地佛庙的兴盛,得到大家的认可,欢喜之余又觉所做的思考还不够深入,现在我想根据《佛坪的由来》传说来探寻佛坪地名形成的具体时间,试图来判定佛坪佛庙文化的源头。历史上“佛坪”名字出现较晚,清道光五年(1825年),汉中府在这里设佛坪厅。厅是古代一个组织单位,低于县级。佛坪厅设立地方原名“佛爷坪”,据说在地里出土了两尊石佛,后简化叫佛坪。这个历史是政治的历史,但历史不应该只有政治,它应包括一个地方存在过的所有过往,武断的抹掉了一个地方的无政治的时期,是一种政治本位的傲慢与偏见。那么佛坪因佛和佛的庙宇而成名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什么时期呢?然而并没有资料可查,唯一的线索或许正是《佛坪的由来》这个看似无中生有的传说。故事在这里不做细述,大致就是:三条恶龙为争夺地盘而展开大战,民不聊生之际,西天如来佛祖派两位佛爷下凡拯救众生。这两位都是如来佛座下的降龙罗汉。这两位佛爷化卵石为明珠,让三龙夺珠,夺得者便获此地。结果三条龙为抢夺明珠彻夜争斗,直到金鸡长鸣,三条龙和宝珠马上停止不动,一齐定在了山崖的岩面。之后此地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河水、山泉流着,果木庄稼生长起来,人们把岩面上的三龙抢珠凿下来立在坪坝中央,还在附近修了一座佛爷庙,用最坚实的石料雕了两尊石佛像,一为铭记两佛爷的功劳,二为让他们永镇孽龙不再为害。从此这个地方也有了它最初的名字—-佛爷坪。有些传说是凭空捏造或者牵强附会,而有些传说却并非空穴来风,《佛坪的由来》传说应属于后者。传说里有这样几点线索可供琢磨:两位佛爷是如来座下的降龙罗汉。佛爷为三条龙公断。金鸡长鸣,龙便不动了。三龙抢珠立在坪坝中央,附近修了佛爷庙,为纪念佛爷,也为了镇守此地。1、两位佛爷是如来座下降龙罗汉。实际上“佛”由“罗汉”修得,中间还要经历“菩萨”。地藏菩萨曾发大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罗汉,即自觉者,身心六根清净,无明烦恼已断已了,脱生死证入涅槃,于寿命未尽前仍住世间梵行少欲,戒德清净,随缘教化度众,对于我们众生来说,就像是在我们身边最近的修得正果之人。《佛说造像度量经》中描述“罗汉”形貌似古比丘,比丘便是梵语和尚。可见《佛坪的由来》传说里所说的佛爷其实是众生对僧人的敬称。2、佛爷为三条龙公断。龙本是传统儒道文化的祥瑞之物,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根据五行相克只说将秦定为水德,连称呼都改成了“祖龙”,帝王是真龙天子,连后代也都称为龙子龙孙,袍服也以龙为饰,彰显身份的尊贵,即使是生命的终结,也要称之为龙御归天。然而在这个传说里,龙完全成了不顾百姓安危自私自利的恶兽,而佛充当了恶兽争斗的仲裁公断者,两个比丘化卵石为宝珠,以二桃杀三士的智慧利用龙有勇无谋又刚愎自用的弱点降服三条恶龙,佛的地位远远高于龙。3、金鸡长鸣,龙便不动了。阴阳交替,龙便不动了,堂堂真龙却不能在白天活动,显然龙被打入了妖的序列。4、三龙抢珠立在坪坝中央,附近修了佛爷庙,为纪念佛爷,也为了镇守此地。龙被佛降服,也成了庙宇的门面。综上所述,原本是本土信仰的龙变成了邪恶的化身,但这并非本土文化自身嬗变使然,显然是崇佛抑道文化背景下的产物。而佛教进入中国后,能与道相抗衡的时期又发生在什么时期呢?魏晋时期盛行玄学,属于道家流派,佛教依附于玄学而得以大兴,尚不足以与之相抗衡。宋以后,朝廷虽然对佛教采取保护政策,但是定道教为国教,徽宗时曾一度下令佛道合流,改寺院为道观,佛教一度受到打击,宋代社会最终完成了释道儒三教合流。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佛教是无法以一种仲裁者的姿态公断道教的事务的。所以,《佛坪的由来》的传说最可能出现的时间应该是在唐朝。佛教传入中土,僧徒为弘道扬教,除译经建寺、斋会讲经外,更利用音乐、绘画、雕塑、建筑、文学等手段,广泛布道化俗,因听者不同,有僧讲和俗讲之别。俗讲乃僧徒依经文为俗众讲佛家教义邀布施的一种宗教性说唱活动,其底本与唐五代流行的民间说唱一起被称为变文。唐代俗讲相当兴盛,武宗会昌元年(841)仅京都长安一次就有七座寺院同时开讲,自“正月十五日起首,至二月十五日罢。”“愚夫冶妇,乐闻其说,呼之为‘和尚教坊’”。变文所讲的内容原为佛经故事,后来范围扩大,包括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在文化教育并未发展到一定水平的唐时期,寺院很大程度上充当了教育机构的角色。讲经文取材全为佛经,其中一些作品,以生动的故事情节把深奥的教义转化为生活展示,很明显《佛坪的由来》便应是众多生动故事里的一个。最初在秦岭南麓修建庙宇的僧侣按照长安的僧讲的方式向当地的山民宣讲佛经故事,他们用这个故事创造了佛的慈悲、智慧、佛法无边的形象,对恶龙金刚手段,是众生菩萨心肠,人们感谢佛的慈悲,自此口口相传,直至现在。或许也有人说,《西游记》成书于明朝,书里道家众神仙一片混乱昏聩无能,与天同齐的大圣后来屈服于观音菩萨紧箍咒低声下气地跟着比丘西去取经,最后皈依了佛门,这完全也是一个崇佛抑道的故事。但是,《西游记》虽然成书于明代,但其故事早在宋代就以陶真、鼓子词、诸宫调的形式在酒肆茶楼传唱。而陶真、鼓子词、诸宫调从何发展而来,正是从变文。唐太宗派玄奘和尚西去取经,之后在大慈恩寺主持寺务,在“和尚教坊”宣讲佛经,愚夫冶妇,乐闻其说的时代,玄奘西行的故事必然会被敷衍和创造成最重要的讲经文。同时,不得不提的是,《西游记》孙悟空的原型本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的故事。或许早在魏晋时期,僧人们就已经将这个故事带到中土,唐代俗讲盛行后,僧人结合《罗摩衍那》和玄奘西行的故事创造了一系列的同人故事。经历宋,直至明,这个同人故事终于被人系统的整理成书。
王惠,佛坪人。某中学老师。


您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