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德华一世(征服者:《愛德華一世》讀後感(上))

爱德华一世
征服者
《愛德華一世》讀後感(上)
大英圖書館藏13世紀抄本
愛德華一世與主教及領主的會談
出自大英圖書館官網
Marc Morris的《爱德华一世:伟大而令人战栗的国王和他锻造的不列颠》終於讀完,最深刻的感想是:意猶未盡。談及讀後有啥感想,還得從作者Marc Morris說起。Morris在推特上的ID是longshanks1307, 數年前筆者關注他的時候就覺得應該是和他寫的愛德華一世的著作有關,1307年,英格蘭王愛德華一世辭世,留下懸而未決的Robert the Bruce所主導的蘇格蘭問題給兒子愛德華二世,在此之後,如所周知,愛德華二世不僅沒能保住父親留下的戰果,在班諾克本戰役中慘敗,導致蘇格蘭再次獨立,他本人也因此而飽受批評,威望喪失,乃至於因此間接導致了他被妻子法蘭西的伊莎貝拉聯手第一代馬奇伯爵羅傑·莫提末給罷黜,最終,這問題也被轉交給了愛德華三世。愛德華一世無從得知身後之事,卻也因為愛德華二世的反襯,顯得愛德一英明神武,雄才大略。因此,傳統觀點評價愛德一的時候,總是給予了他非常正面的描述,其中也不乏溢美之詞,而他本人的陵寢上那拉丁語寫成的“蘇格里之錘”的稱號更是對他一生的赫赫戰功進行了蓋棺定論,具有十分鮮明的象征意義。以上種種便是在讀此書之前對愛德一的有限認識。愛德一的一生可謂波瀾壯闊,在讀完以後,除了更為直觀地感受到他的武略,更能看到他的文韜,以至於刷新自己的認識,不再認為愛德一和瑞超一(理查一世)一樣,只是一個會打架斗狠的軍事統帥,而缺乏治理國家能力的莽夫。(當然,近來開始看瑞超一的傳記,逐漸認識到,實際上瑞超一也不僅僅只會打架而已,等看完了再寫)

现存于伦敦西敏寺(Westminster Abbey)
十四世纪绘制的爱德华一世画像 出自网络
愛德一于1239年出生於倫敦威斯敏斯特宮,是英格蘭王亨利三世與他的王后普羅旺斯的埃莉諾的長子,亨三给他取名为爱德华,是为了纪念他自己的偶像,忏悔者爱德华(即圣爱德华)。據作者的推斷,亨三這麼做是和他的童年有關。因為亨三父親約翰的統治給國家帶來了分裂和內亂,因此,對亨三來說,較之其祖父亨二那樣做個尚武的君主並不符合他自己內心的渴望,相比之下,他更願意享受和平的時光與上帝的使徒們為伴。而聖愛德華恰好就符合他的這種需求。
愛德一出生以後,和中世紀所有王室少年一樣,愛德一的日常生活由兩名保姆負責照顧,等他到了開蒙的年齡,亨三便為他找了導師。不過,當時愛德一的教育內容以社交性質多於學術性質。他的母親,普羅旺斯的埃莉諾王后喜歡傳奇故事,她大量閱讀了類似亞瑟王之類的英雄史詩性質的傳奇,這對愛德一的人生觀的影響不可謂不大。童年時期母親給他講的這些故事,多少會成為愛德一日後南征北戰的內在需求動力源。和他父親亨三的童年教育相比,愛德一的日常課程除了文化課,還包括了武術。
筆者認為這點挺有意思的,根據現有的記載,亨三繼位的時候僅僅九歲,其時便過著孤兒一般的生活,他爹約翰逝世,而他媽昂古萊姆的伊莎貝拉(Isabella of Angouleme)則跑回了法國跟前未婚夫的兒子去結婚了,徹底拋棄了年幼的亨利三世不顧。這裡面的過節說來也有些狗血。亨利三世的父親約翰的原配是格洛斯特的伊莎貝拉,在其父死後,她的兄弟也死了,這就使得她享有了全部遺產的繼承權,而她父親是當時英格蘭首屈一指的大領主。格洛斯特的伊莎貝拉16歲和時年10歲的約翰訂婚,在她父親去世之後,約翰的父親亨利二世就成為了她的監護人。然而,這樁婚姻很快就被宣佈無效,原因是約翰和伊莎貝拉系近親(曾祖父祖都是亨利一世),儘管兩人拿到了教皇的赦免令,但是兩人的婚姻僅僅停留在紙面上(教皇的赦令也十分缺乏價值,只許結婚不許同房,沒法生下繼承人),並沒有實質婚姻關係。此後,約翰曾隨他哥獅心王理查一世前往諾曼底,在那裡,獅心王也曾商議過讓小弟娶法王同父異母的妹妹愛麗絲,當然,這樁婚姻也沒談成。而約翰在大哥獅心王死了之後繼位,上位的第一件事就是宣佈自己和格洛斯特的伊莎貝拉婚姻無效,而他要改娶昂古萊姆的伊莎貝拉。而實際上,當時昂古萊姆的伊莎貝拉已經和第九代呂西尼昂伯爵于格訂婚了,在結婚之前,昂古萊姆的伊莎貝拉就以美貌聞名西歐上流社會,1200年約翰原本是去葡萄牙商討聯姻的,途經昂古萊姆遇到了伊莎貝拉,看見美女,腦袋一熱,就決定改娶伊莎貝拉了。而呂西尼昂家族自然視之為奇恥大辱,伊莎貝拉的老爹便把妹妹嫁給了于格以期平息對方的怒火,但是,雙方的關係依然緊張,呂西尼昂藉此向法王腓力二世告狀,而腓力二世本就想要解決亨利二世時期遺留的土地問題(亨利二世的妻子阿基坦的埃莉諾是阿基坦公國的女公爵,享有獨立領主權,她嫁給了亨二使得亨二獲得了阿基坦公國的領地,其範圍不僅是阿基坦一隅,遠至比利牛斯山脈的南法大片領地歸屬了亨利二世,而法國國王則是英格蘭王的名義領主,英格蘭王如果想要享有這些領地的所屬權,則必須向法王宣誓效忠。亨二死後,法國便有意收回這些領土),便傳訊約翰,而約翰拒不到廷,此舉惹怒了腓力二世,接著就爆發了英格蘭和法國的戰爭。1220年約翰死,亨利三世繼位后四年,昂古萊姆的伊莎貝拉陪同她和約翰的女兒瓊安去法國和于格九世的兒子于格十世結婚,這是約翰生前的遺願,主要還是為了安撫呂西尼昂家族。然而,到了對家領地,于格十世對約翰的女兒沒有興趣,反而看中了孀居的英格蘭太后伊莎貝拉,於是,伊莎貝拉最終頂替女兒,改嫁前未婚夫的兒子,而彼時,亨利三世只有13歲。

亨利三世的父亲约翰王(1166-1216)
母亲昂古莱姆的伊莎贝拉(1188-1246)
拼圖出自網絡
史籍文獻並沒有記載亨利三世得到這消息以後是什麼反應、什麼感想,但結果是肯定的,中國有句老話,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亨利三世攤上了親娘嫁人一去不復返,他也沒得奈何。所以,亨利三世的成長過程中是缺乏父愛也缺母愛的。在此之後,他由四朝老臣,第一代彭布林克伯爵威廉·馬歇爾撫養成人,并輔佐他治理國家,直到馬歇爾自己去世,亨利三世親政。所以筆者在想,亨利三世的性格和他的成長經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父親的早逝以及沒給予他足夠的關愛,母親不負責地任性改嫁會讓他一生處於一種缺乏安全感的環境里。通常,一個人幼年缺乏安全感,就會變成兩種結果,一種,是變得極為強勢(且多見於女性),另一種,則是討好型人格。根據記載的亨利三世後來的種種行為來看,他很顯然就是第二種情況。有記載表明,亨利三世結婚之前,幾乎和女性沒什麼接觸,當他在坎特伯雷第一次與年輕貌美的妻子,普羅旺斯的埃莉諾會面時,他顯然被這魅力四射的妻子給吸引了。普羅旺斯的埃莉諾嫁到英格蘭時,年僅12歲,而亨利三世時年28歲,當初,他的母親昂古萊姆的伊莎貝拉也是在這同樣的歲數嫁給了他的父親約翰,而且,普羅旺斯的埃莉諾和昂古萊姆的伊莎貝拉一樣,也是芳名遠播,以美貌著稱的,而亨利三世的容貌並不是十分驚艷,一隻眼皮還下垂的。亨利三世見了埃莉諾是不是在她身上看到了母親的影子就不得而知了,總之,他用華服珠寶,成堆的禮物包圍了這位美艷嬌妻。僅舉一例,當亨三和埃莉諾結婚之後,為了讓妻子有賓至如歸的感覺,亨三下令在位於索爾茲伯里的克拉倫登宮給鋪設特製的法式地磚,其紋樣皆是埃莉諾的故鄉普羅旺斯她父親的豪宅里的流行款式。亨三為了盡快完成這項工作,便下令就地開窯,就地燒製,一燒完就直接鋪設甚至不帶拖延的,由此可見,亨利三世對這位嬌妻可謂傾其所有,寵愛得不行。除此之外,亨三可能是因為目睹了父親參與歐陸戰爭所導致的一系列混亂結果,使得他有種反戰情緒,終其一生,亨三對騎馬、馴鷹、馬上比武(joust),單兵格鬥等中世紀男性貴族的必備技能興趣索然,但是,亨利三世卻允許兒子愛德華接受這些課程培訓。此外,確實有記錄顯示,亨利三世對這個兒子疼愛有加。儘管愛德華一世年輕時也曾經和父母對著干,然而對父親,他始終是敬愛的。由此可見,亨利三世也確實不希望自己童年的種種不快被轉嫁到兒子身上。一方面,他給予了愛德一他自己的父親約翰所不能給予的父愛,另一方面,他也深知,文治武功缺一不可,因此,他也不曾因為自己不尚武,便剝奪兒子學習的機會,從這點來說,無論後世怎樣詬病作為君主的亨利三世,然而作為父親,他確實是充滿愛心的。

位於西敏寺的亨利三世陵寢像
(左,出自網絡)
禮拜堂墻柱上的普羅旺斯的埃莉諾頭像
(右,筆者翻拍)
兒時的愛德一除了接受中世紀男性貴族的傳統教育之外,也經常四處遊歷。愛德一幼年時並不健壯,有過一陣體弱多病的日子,然而隨著武術格鬥課程的展開,愛德一的身體狀況也明顯好轉,遺傳自母親的體格也給予了他極大的幫助。據1797年的一份資料顯示,那年,約翰的陵寢被意外打開,其腐爛長了蛆蟲的屍體約1米69釐米的長度,加上可能死後體內水分蒸發導致的縮水,也不難看出,約翰生前並不高大。而有關的資料記載,亨利三世成年后的身高也就今天的1米70釐米的樣子,比較當代普通成年男子的身高,也算是中等偏下的,然而,愛德華一世longshanks的綽號則足以說明,愛德一是個體型巨大的大個子,在當時,修士馬修·帕里斯的筆下,就這樣描述愛德華一世“比普通的高個子還要高一頭”;據18世紀開棺測量的相關數據表明,愛德一的身高大約在1米91釐米左右,在當代成年男子中,這個身高也是屬於十分高挑的,何況在愛德華所生活的13世紀時,這體型可以說是相當駭人的。根據亨利三世和約翰的身高來看,愛德華的高個子基因很可能來自他的母親,普羅旺斯的埃莉諾。筆者曾經在2017年到倫敦的西敏寺去參觀過愛德華一世的陵寢,當時,筆者是奔著理查三世的妻子安·奈維爾(Anne Neville)的陵寢去的,只不過前往西敏寺聖壇南側(安的陵寢所在位置)需要經過愛德一和愛德三的陵寢,當時,筆者也確確實實被愛德一的陵寢給震撼了。首先,這座墓葬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巨大。整個陵寢位於高出地面將近兩人的高臺上,當然,可能是為了彰顯愛德華一世崇高的地位,然而,其棺槨之龐大確實罕見,站在地面上根本看不見棺槨的頂部,這不算外,整個棺槨比周圍其它的墓葬都要大出一倍多。能和愛德一的陵寢相提並論的就是他的孫子愛德華三世的陵寢,然而,相比之下,愛德一的陵寢又十分樸素,這也是筆者對他的墓葬的第二印象。除了光石板的一座長方形棺槨,上面用拉丁語刻著愛德一的另一個著名的稱號“蘇格蘭之錘”以外,竟沒有絲毫的裝飾。相比之下,愛德三的陵寢則豪華得多,除了真人等大的effigy,還有華麗的刻紋裝飾,以及他眾多子女的浮雕,以示對父親的哀悼。此外,還有他妻子,埃諾的菲利帕(Philippa of Hainault)的effigy,夫妻是合葬的。比較愛德三以及整個西敏寺一眾豪華墓葬,愛德一的陵寢看起來仿佛是英格蘭諸王的無字碑,因此在西敏寺顯得特別醒目,待筆者找到了安·奈維爾的陵寢,發現她的墓葬外觀比較愛德一的,唯“嬌小玲瓏”可以形容。因此,愛德一是個大塊頭毋庸置疑。而恰是因為這種健壯的體魄,為他日後南征北戰,以至於在臨終前的數個星期,依然憑藉巨大的毅力,忍受著病痛的折磨,親自騎馬上陣,帶領軍隊前行。

位於西敏寺聖壇北側的愛德華一世陵寢
出自西敏寺官網
隨著愛德華年齡的增長,亨利三世開始給予愛德一封地,并授予他一定的管理權限。這裡值得一說的,便是加斯科涅的管理權,而當時亨利三世所作出的一個決定,即讓西蒙·德·蒙福爾在愛德一成年之前作為當地的管理負責人則為後來的內戰埋下伏筆,也為愛德一的成長軌跡帶來了最重要的一課。
當初,因為約翰和法國作戰失敗,亨利二世留下來的安茹帝國的龐大版圖四分五裂,亨利三世想要收復失地,此外,耶路撒冷陷落在穆斯林手中,也迫使亨利三世必須投入到十字軍戰爭中去。然而,擺在兩者之間的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加斯科涅。到約翰去世時,英格蘭所保留的今天法國境內的領地只剩阿基坦(含加斯科涅),事實就是,亨利三世恰是為了保障英格蘭在法國境內的最後一點遺留的土地,確切說就是為了加斯科涅的安全,所以才選擇和普羅旺斯聯姻的,因此,保住加斯科涅就是亨三外交政策的核心之一。而當時,普羅旺斯的埃莉諾和她的舅舅都希望愛德一將來能繼承此地,因此急需派一位靠譜的人前往,最終,夫妻倆選定了西蒙·德·蒙福爾。
蒙福爾是亨利三世的妹夫,但這妹夫當得又是一樁狗血之事(金雀花早期這樣的事兒挺多的)他的妻子是王妹埃倫娜(Eleanor,和普羅旺斯的埃莉諾的英語寫法Eleanor一樣,後者的名字法語寫法是Ailenor,為了區分,所以亨三的王后按照法語音譯,亨三的妹妹按照英語音譯),埃倫娜的第一任丈夫是亨利三世的恩師老威廉·馬歇爾的兒子,小威廉·馬歇爾。埃倫娜在第一任丈夫去世之後,曾由坎特伯雷大主教見證,宣誓守貞。然而,在此之後,她卻暗中和西蒙·德·蒙福爾歡好,最後背著亨利三世,偷偷結婚。當然,紙包不住火,事情曝光之後,亨利三世大怒,按照當時的“國際慣例”,在夫妻倆繳納了一筆罰金之後,亨利三世最終還是赦免了妹妹,并承認了兩人的夫妻關係。之所以派蒙福爾去加斯科涅,除了和亨三的姻親關係之外,蒙福爾聰明機智,能征善戰也是國王夫妻看中他的重要原因,但是,蒙福爾的性格中還有自負、不知變通、頑固不化,甚至是暴躁的特點。亨三計劃讓蒙福爾管理加斯科涅本是為了換取後方穩固,他好投入到十字軍戰役中去,結果蒙福爾在加斯科涅一頓攪鬧,直接的結果,是加斯科涅人和英格蘭政府派員之間關係嚴重緊張,甚至升級到武裝衝突的程度。消息傳到亨利三世這裡,他極度不滿,遂產生了撤換蒙福爾的念頭,撥發給加斯科涅的經費也由此縮減。此舉激怒了蒙福爾,他於是在1251年的聖誕節回到英格蘭和亨三大吵了一架,盛怒之下,亨三便把他勾引自己妹妹這回事也倒了出來,兩人鬧得不歡而散。亨三禁止蒙福爾再去加斯科涅,卻遭到拒絕,這使得亨利三世認為有必要採取進一步的政策,而這一步的政策,就是公開冊封自己的兒子愛德華為加斯科涅新領主。

埃倫娜·德·蒙福爾(1252-1282)
13世紀抄本插圖,出自英格蘭民族遺產官博
愛德華被冊封為新領主的時候才13歲,亨三這麼做,無非是想安撫加斯科涅的叛亂者,然而效果並不理想,加斯科涅的叛亂者轉而和卡斯蒂利亞的阿方索勾結,企圖讓加斯科涅落入阿方索的勢力範圍,這引發了亨三的恐慌,他一方面通過冊封愛德一為騎士,藉此名義征集款項(無論是管理加斯科涅還是東征都需要錢)另一方面則通過外交政策想法促使阿方索打消這個念頭,最終,卡斯蒂利亞和英格蘭達成協議,卡斯蒂利亞不再支持加斯科涅的叛亂集團,而愛德華則需要娶阿方索的妹妹埃莉諾為妻。最終,這樁婚事在雙方的努力下達成,愛德一去卡斯蒂利亞完成了婚禮,并把妻子帶回了英格蘭。隨後,愛德一需要在加斯科涅建立自己的管理體系,卻處處被掣肘,除了當地人的反對之外,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亨利三世從未正式授權給愛德一,並沒有給他任何正式的行政頭銜,這就意味著愛德一即便做出什麼決策也能輕輕鬆鬆被亨利三世給否決。此外,亨利三世雖然給了自己兒子很多領地,但是那都是他坐尚未穩之處,不僅遠離英格蘭政治中心,而且王室在當地的統治也不十分穩固。愛德華很快就發現自己不過是老爹的擺設,自然心生不滿,因此逐漸產生了和父母對抗的念頭。爾後,因為亨三又和法王簽署了和平協定,這樣,愛德華在加斯科涅就顯得不那麼有必要了,亨三於是決定撤回愛德華,派王后的舅舅薩伏伊的彼得前往加斯科涅,派愛德華前往愛爾蘭。而期間因為愛德華的妻子卡斯蒂利亞的埃莉諾早產,為了產婦和孩子的安全,因此亨利三世建議愛德華不要帶妻子去當時英格蘭人所認為的蠻荒之地愛爾蘭,此舉卻讓愛德華對父親的不滿進一步積累,他認為這是父親對自己能力的否定,於是決定抵制父親的提議,其時,愛德華年方15歲。這個年齡放在今天是明顯屬於需要監護人的年齡,15歲不過初中三年級,尚屬於沒有民事行為能力的年齡,但是,在中世紀的歐洲,這個年齡已經屬於成年。根據當時教會的有關規定,女子最低結婚年齡是12歲,因此,15歲就算作成年了,愛德華一世的曾孫,黑太子愛德華在克雷西戰役中一戰成名的時候,也不過是16歲,因此,在當時的愛德一看來,父親的建議無疑是對自己能力的否認,而愛德一會這麼想,恰好說明,在15歲的時候,他確實很不成熟,因為不成熟,所以才叛逆,所以才會歪曲理解父親的用意。此後,愛德華離開加斯科涅卻沒有去愛爾蘭,而是回到英格蘭,待他到了家裡,才發現,形勢比他走之前更複雜了。

愛德華一世與卡斯蒂利亞的埃莉諾
大英圖書館藏13世紀抄本中的插圖
出自西敏寺官網
這複雜的形式源自呂西尼昂家族。前文說過,亨利三世的母親,昂古萊姆的伊莎貝拉陪女兒去和于格十世結婚,最後卻成了自己頂替女兒嫁給了前未婚夫的兒子。結婚之後,夫妻倆又生了9個孩子。隨著法國勢力的擴張,這些子女在老家普瓦圖仕途不順,隨即就到英格蘭來碰運氣謀高就,而偏偏,亨利三世十分慷慨地接納了這些人,給予官職的給予官職,給予封賞的給予封賞,隨著這些人的權勢擴張,他們逐漸和王后,普羅旺斯的埃莉諾從娘家帶來的薩伏伊外戚集團發生了衝突,甚至升級為暴力事件。亨利三世那麼做的原因,一部分是因為呂西尼昂家族在他平定加斯科涅叛亂時曾出過力,另一部分原因,可能是他性格所致。當初,普羅旺斯的埃莉諾嫁到英格蘭,隨行的有她的大隊薩伏伊外戚,除了她的舅舅們,還有其他一些隨從,這批人在英格蘭得到了亨利三世的熱情款待。而根據《普羅旺斯的埃莉諾:十三世紀英格蘭的后統》一書的作者Margaret Howell在著作中的描述,這些人一個個都是意志堅定,頭腦精明的人物,而且掌握著巨大的人脈關係,這對亨利三世來說,是不可多得的助手。筆者認為亨利三世器重這些人的內在原因,很可能是在缺乏父愛和母愛的環境下培養出來的討好型人格所致。亨利三世器重這些妻族外戚已經引發了英格蘭貴族的不滿,再引進呂西尼昂家族的這群人,不啻是雪上加霜。更為致命的是,亨利三世根本無法節制兩派人士的衝突,而愛德華看在眼裡,警惕在心裡,暗中將呂西尼昂家族對土地的渴望視作自己潛在的威脅。此後,愛德華出訪蘇格蘭、威爾士。愛德華在這次出巡過程中沒有實際任職,但很可能是在向當地的人宣告自己是亨利三世的繼承者,通俗說,就是去刷臉熟的,所以儘管沒有實際介入當地的管理,。當然,刷了臉熟,也使得愛德華對當地的情況有了直觀的了解,此後,他也被任命為威爾士的領主,并在當地建立城堡作為據點,開始漸漸插手威爾士的管理。
愛德華回到英格蘭之後,他和父母的關係更為緊張。這是因為,亨利三世對親族過分的慷慨又不能解決雙方的衝突,導致他需要尋求第三方力量來平衡這裡面的關係,而他能依靠的,就是自己的弟弟,以康沃爾伯爵理查為代表的英格蘭本土貴族集團,而這樣一來,薩伏伊人的勢力就被壓縮,處於兩者之間的普羅旺斯的埃莉諾,便想通過挾持兒子來掌控整個局勢,愛德華顯然不想成為母親的棋子,也不願意像父親那樣毫無底線地被各方勢力所牽制,因此,他逐漸傾向於自己的叔叔,也就是康沃爾的理查。
1256年,威爾士境內的人因為愛德華在當地的管理過於暴力(事實上,當時的英格蘭人眼裡,威爾士人、愛爾蘭人,甚至是蘇格蘭人,都是低自己一等的“化外之人”,因此對他們的態度帶著明顯的輕蔑,這就使得愛德華也不可能在威爾士的管理問題上呈現出友善、寬容的一面),逐漸催生了自治的意願,隨即推舉出自己的領袖勒韋林·格魯福德,并開始反抗愛德華。愛德華獲得消息之後,準備親自去平息當地的叛亂,然而,擺在眼前的問題是他沒錢,於是向叔叔理查借了一筆錢,但是,當錢花完,問題仍沒得到解決的時候,愛德華陷入困境,不得不伸手問父親亨利三世要錢。但是,亨利三世也沒錢,這是因為他為十字軍東征籌集的資金在平定加斯科涅的叛亂中花完了,此後又應教皇的邀約,為愛德華的弟弟愛德蒙(即第一代蘭開斯特伯爵,Edmund Courchback)去謀取西西里的王位,又燒了一大筆錢,還搞了一地雞毛。因此,亨利三世回答愛德華:我沒錢,你自己想辦法,反正我已經把頭銜和土地都給你了。
於是愛德華自己組織軍隊進攻叛軍,但是,愛德華的軍事行動沒有取得成功而是慘敗,大量貴族戰死的事實促使亨三親自過問威爾士事務,然而,亨三的干預並沒有挽回局面,英格蘭沒能扭轉乾坤,反而使得勒韋林的勢力得以壯大。這一次慘敗迫使愛德華重新審視自己的地位,他意識到只有培養自己的勢力,才能擺脫眼前的困境。父親能力有限,母親及其親族咄咄逼人地掌控著屬於他的產業,這些使得愛德華感到自己處處掣肘,隨著威爾士人的勝利,他們逐漸開始攻打英格蘭-威爾士邊境的那些邊境領主(March-lords)的領地,這引發了邊境領主們的恐慌,而恰好愛德華在此時需要人手,於是,邊境領主們自然成為了他的盟友。(後來,愛德華一世的兒子愛德華二世因為寵幸同性佞臣Hugh le Despencer,最後被他的王后,法蘭西的伊莎貝拉夥同第一代馬奇伯爵羅傑·莫提末給罷黜而被迫退位, 羅傑就是邊境領主的直系繼承人)就這樣,愛德華在磨礪中逐漸培養起了屬於自己的政治集團,甚至,他還不惜去藉助曾經令他警惕萬分的呂西尼昂家族的勢力。為了籌措平息威爾士叛亂的款項,愛德華把自己領地的一部分莊園抵押給了呂西尼昂家族的成員艾默和威廉,這對普羅旺斯的埃莉諾為首的薩伏伊集團來說,其後果是致命的,因為亨利三世的偏心,薩伏伊集團已經開始不敵呂西尼昂家族,如果再失去對愛德華的控制,後果不堪設想,期間已經發生了呂西尼昂家族再次襲擊薩伏伊人領地莊園的事件,甚至鬧上了國會,而亨利三世卻無力去節制這些無法無天的異父弟弟們。薩伏伊人為了打擊呂西尼昂家族,則尋求其他貴族的協助,當然,是有代價的。這是因為,亨利三世除了不能有效遏制呂西尼昂家族之外,前文說的爭奪西西里王位問題,也是他統治時期的一大敗筆,而這一大敗筆,則是源自他對王后以及薩伏伊人的輕信。內有威爾士叛亂,外有爭奪西西里王位的巨額開支,亨三為了解決問題則不斷壓榨治民,提高稅金,整個國家已經陷入混亂,因此,當薩伏伊集團向其他貴族提出協助要求時,對方自然開出條件,要制約薩伏伊集團的勢力,到了這一步,普羅旺斯的埃莉諾選擇和英格蘭貴族們妥協,換取支持,準備把呂西尼昂家族徹底趕出去。
(待續)

爱德华一世相关文章


您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