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岁又狂又野,30岁要啥有啥”丨我挺羡慕这个明星的

前两天,全世界好像都在跨年。
但这两天,我有个特别深刻的感受:跨完年,我们该啥样,还是啥样。
关于“2020会好起来的”这种说法,实不相瞒我已经听腻了。
我很想要一些切实的解决办法,让我在2020年能活得好一点。
于是我想到了年前对肖骁的一次访谈。
那时候他刚好30岁,距离我们第一次在《奇葩说》上认识他,已经跨越了整整五年。
这五年间,他成熟了很多,理性了很多,更关键的是,货真价实地活得更好了。
于是我准备了一大堆问题,想让他从一个过来人的角度告诉我,从「25岁到30岁」这段人生最迷茫的时期里——
我们做什么最有意义?干什么能缓解焦虑?哪些事如果不做,就会后悔?
肖骁很诚恳,我们聊了很久,下面想通通分享给你。
关于怎么去缓解焦虑,肖骁一上来就给了我这个回答——

肖骁告诉我,自己的拖延症特严重。每次都拖延到最后,导致自己很焦虑。
而给这种焦虑雪上加霜的是:“我身边的人都太努力了。”
我挺明白这种感受,每个人的周围,一定都有一批这种特别努力的人。
——上学的时候,你躲被子里看小说,他躲在被子里算几何。
——工作的时候,你加班到10点觉得累了,他说我的加班生活才刚刚开始。
——你某次早到了办公室,说,哟今天来挺早的。他抹一下脸,答,我昨天就没回家。
那时候,我们心里就会油然而生一种焦虑。
虽然我们明知,大家对人生有不同的认知、不同的选择,但还是会被别人的努力影响。
肖骁说:“这种努力会让我连吃个饭、喝个酒、聊个天都产生压力。”
“我很容易受到身边人努力的影响,会让我觉得自己做什么都有原罪。”
而关于如何在不累着自己的状态下,解决这种压力,肖骁给了我一个有点欺骗性的办法。他说:
“我会给自己营造一个努力的假象,比如我出去玩的时候要带一个本子,其实我并不会写。但是带了就显得对这个事情上了点心。”
听起来有点可爱,但说实话,我觉得挺实在的——
当别人的努力对我们产生压力时,我们要做的,其实不是逼自己用他们的方式努力。
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阈值,拼命追赶别人,往往反而会弄丢了自己。
这时候,“假装努力”或许就是最好的办法。
既能缓解我们的焦虑,又能让每个人安心地活在自己的时区。
面对大批90后对“30岁”的惧怕,肖骁是这样说的——

在他眼里,大家太把年龄当回事儿了。然后他就给我讲了个故事。
以前他遇到一个小孩儿,特别看重年龄这件事。
当然,这个小孩儿年纪也真的不大,不是99年,就是00后。
有一次,这个小孩儿跟他说:我觉得年龄就是资本。
肖骁觉得,这种论调特别傻。年龄不是资本,它只是一个消耗品。
在他看来,学历可以是资本,才华也可以是资本,因为他们可以创造价值。
但年龄并不是,毕竟谁都年轻过,而这种年轻只能带来体质上的变化。
真正带来心智上变化的,是这段年龄里,我们做了什么。
所以当被问起30岁时,肖骁觉得那并不能代表什么。
“年轻人对30岁的焦虑,更多的是来自于,到了30岁依然一事无成。”
我问他,那到了30岁依然一事无成,应该怎么办?
肖骁笑了一下,没关系,只要适应就好了,可能40岁也一样一事无成。
听起来很消极,但其实拆解拆解,挺有道理——
在我看来,我们口中的“一事无成”,其实往往是从和别人的对比中产生的。
就好比,我有个月薪两万的朋友,每天都对着年薪百万的人,感叹自己是条咸鱼。但其实,她活得并不埋汰,相反在很多人看来,还挺好的。
所以,“一事无成”其实并不代表我们真的什么也没做,而是代表我们不满意自己的现状。
而缓解这种焦虑的方法,最重要的,其实就是像肖骁说的:“只要适应就好了。”
关于「哪些道理,你20岁特别信奉,30岁却被打脸了」,肖骁说——

他盘着腿和我聊天。
自己20岁出头的时候,最信奉的就是及时行乐。但现在却没有办法这样做了。
“因为我现在的工作,是一个随时会面临被淘汰、被取代的职业。今天可能收入还很好,明年可能就遭遇了影视寒冬。”
而这种朝不保夕的感觉,让他学会了先工作、先学习,然后再去延迟满足。
「延迟满足」其实是一种心理学上的范畴。
大意是说,一些人因为考虑到了长远的价值,而放弃了当下的满足。换句话说,就是能忍,忍完了就会有更多的回馈。
和肖骁聊完之后,我特地去看了看关于“延迟满足”的一个实验。
一个心理学家,请了一些小朋友,在他们的桌子上放了一碟棉花糖。
小朋友可以选择先吃掉它们,但如果等15分钟再吃,就会被额外加送糖果。
其中一大部分人,选择了先吃掉。但那些熬过了等待期再吃的人,得到的当然是更多。
我搞懂了延迟满足的意思——有时候,在快乐面前,选择等一等、忍一忍,或许能得到更大的快乐。
但当我问到肖骁,你会提醒20岁的自己不要做某件事吗?比如及时行乐?
肖骁说,一定不会。
他很诚恳地告诉我,自己加入《奇葩说》的契机,就是因为当时的个性。
“如果我提醒当时的自己,要好好提升自己,注意内涵什么的,第一季就不会有我。”
他又说:“我对20岁的自己和30岁的自己,喜欢的方向不一样。我喜欢当时自己的无拘无束,也喜欢现在要什么有什么。”
关于年轻人身上共通的“自卑”,肖骁的看法是——

在采访肖骁之前,我一直觉得他是一个挺自信的人。就像《奇葩说》一开始的设定,够奇葩,也够敢说。
但肖骁告诉我:“我其实一直都是自卑的,为什么在《奇葩说》给大家感觉很自信,是因为我很会包装自己。”
而包装自己的办法,就是藏拙。
比如——“我不去挑战唱歌、挑战演戏,因为我知道我肯定不如别人好。”
又比如——“我愿意挑战的领域,一定是我觉得自己有潜力的。”
他对自己的定位很清楚。
“大家不会说我是个全能型的人,但会说我是个聪明的人,是犀利的人,那我就不会做任何让我不聪明不犀利的事情。”
这样看来,肖骁真的挺聪明。
但他告诉我,现在自己还是自卑的,所以没有办法教人怎样从自卑摆脱,只能提示大家,要掩饰自己的自卑。
毕竟,“这在职场中非常重要”。虽然这句话听起来,血淋淋的,但很让人感同身受。
我们都体会过职场的残忍,“完全袒露自己”这件事,并不被职场所善待。
所以,如果不能做到自信,那至少做到看起来挺自信的。
换句肖骁的话说,那就是——“你不用从自卑变到自信,你只要不要露怯,就可以了。”

当聊到“自己喜欢”和“被人喜欢”这一对矛盾时,肖骁说——

肖骁的观点挺明确的:没有一个人可以做到又让别人喜欢你,你又喜欢自己。
肖骁说:被喜欢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但如果这件幸福的事情,压力大到让自己觉得不舒服,那它就不重要了。
他拿自己举例,有一段时间,他录《奇葩说》录得很崩溃。
镜头面前,他是艺人,本职工作是让别人喜欢自己。但那段时间,他一录制身体就出问题,起红疹,压力特别大。
后来他觉得,自己是应该停一下了。
他说得挺真实。其实每个人,多多少少会在意别人的目光。
被别人喜欢,的确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但“被喜欢”这件事,并不是我们的人生目标。
学会在“被喜欢”和“做自己”中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我们的确能够活得更舒坦一些。
当被问起自己的打脸瞬间时,肖骁说——

以前肖骁会非常执着地觉得,自己说的都是对的。
他说:“我以前特别注重如何去表达自己的个性,所以那个时候,也有非常简单直接的善恶观、黑白观。没有特别多的中间地带。”
“直到后来才发现,有时候所谓个性的表达,会伤害别人,那这个表达其实就是不成立的。”
“毕竟,我们去表达,是为了让世界变得更好、变成我们想象中的样子。而如果这些话伤害到了一些人,那初衷就不成立了。”
而他告诉我,这些东西,是辩论教给他的。
我以前对辩论的理解,和肖骁开始所描绘的一样,充分展现口才、提高思辨能力。
但肖骁说,其实最重要的,辩论是在于能让自己站在两方思考问题。
“不再坚持自己一定是对的,反而学会了一件事:向真理低头,那种感觉非常好。”
其实在长大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有“原来我当时错了”的感受。
而在肖骁看来,那种被打脸的过程,是幸福的。
“只有被打了脸,你才知道哪里做错了,或者哪个方向出了问题。”
“如果人生一直都是顺遂的话,但凡出了问题,那你的抗压能力也会非常差。”
换句话说,一个不怕犯错的人,才能什么都不怕。
去采访肖骁的那天,他的状态其实挺放松。我们挑了一个下午,他穿着连帽卫衣,盘腿坐在地毯上和我们聊天。实话说,我觉得他很诚恳,也挺敢说。当我跟他第一次提起“我们想让你帮成年人解决问题”的目的时,他的反应是——“我自己都是小孩儿,还给成年人提供指南,妈呀。”但当我问完,我觉得他的回答,还是挺有用的。毕竟刚经历完从25岁到30岁这段时间的他,可能最懂我们群“成年的小孩儿”,在做什么,在烦什么。也能符合时机地,抛给我们一些好的应对模式和解决办法。采访完那天,我和同事踩着冬天的落叶返程。她说:“希望我们的每个人,都能找到最适合自己人生的时区。所有的迷茫都会有解决办法,所有的困难也都会过去。”而我借用她的话,祝福看完这篇文章的你。
作者:橘古力、白勺克、夏无擎编辑:白勺克视觉:潇潇 鲜和奶油图片来源于肖骁微博、《奇葩说》及网络#今日说说:你想要什么样的3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