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长辫子老师:听故事写汉字

跟着长辫子老师:听故事写汉字
文/郭学萍
一年级的小屁孩,从入学到现在,刚满三周时间,却要根据进度,完成部编本小学语文一上第一单元学习任务,并学会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17个汉字:一、二、三、上、口、目、耳、手、日、天、禾、火、虫、云、山、八、十。
这17个汉字,涉及到9种几本笔画:点、横、竖、撇、捺、横折、竖折、撇折、弯钩。对于一年级的小屁孩来说,困难实在有些大。
具体困难在于:1.当我们要求学生写规范字时,却无规范的标准;2.当我们要求老师重视写字时,却无系统、科学的教材;3.一年级的小屁孩,手部肌肉都还没有完全长好,韧劲、控制力都还很缺乏,对他们来说,掌控一只小小的铅笔,如椽在手,沉重艰难。
然而,再难还得一步步教。于是,老师们各显神通。于是,小屁孩们跌跌爬爬,一个字一个字往下写。
记得期初,我请我以前的一位学生家长(书法吴老师)给孩子们上了第一节《汉字启蒙课》。我一直还是在思考:如何让写字教学再丰富一些,再好玩一些?就在我琢磨着这个问题的时候,有两件事给了启发:
第一件事:咪蒙离婚
咪蒙是一个拥有几千万粉丝的微信公众号超级大腕,一篇文章发出去,分分钟浏览量10万+。她的文章被很多人称为“毒鸡汤”,有人说她的离婚就是喝了自己的“毒鸡汤”。这当然是笑词。很多人喜欢她,也有很多人讨厌她,但她的微信公众号做得如此强大却是不争的事实。为什么她的公众号可以做得如此卓越,原因就在于——她会讲故事。
第二件事:丰子恺的画
那天在读龚自珍《己亥杂诗》时,又把丰子恺的漫画《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找出来,仔细欣赏。曾经还读过一篇文章《丰子恺画人不要脸》,是说丰子恺绘画技术到了如火纯情的地步,他画人物,无需面部细节,却让笔下的每一个人物情态盎然。看他的漫画让我想到这样一句话:漫画家的成功,不在于画工,而在于故事。
估计你已经猜到了,我为什么要讲这两件事,因为我忽然由此想到写字教学的另外一种路径——讲故事。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把中国文化和中国汉字联系起来,用中国文化解释中国汉字,这也是我认识的一位名叫张仁康的书法老师给我的启发。下面我就以他的《国学书写》一书为例,讲讲几个最基本笔画的文化渗透。
■环节一:点
1.讲故事。
王献之学写字的故事
王献之七八岁时始学书法,师承父亲。有一次,王羲之看献之正聚精会神地练习书法,便悄悄走到背后,突然伸手去抽献之手中的毛笔,献之握笔很牢,没被抽掉。父亲很高兴,夸赞道:“此儿后当复有大名。”
一天,小献之问母亲:“我只要再写上三年就行了吧?”母亲摇摇头。“五年总行了吧?”母亲又摇摇头。献之急了,冲着母亲说:“那您说究竟要多长时间”“你要记住,写完院里这18缸水,你的字才会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会站得直立得稳。”
王献之咬牙又练了五年。有一天,他又把一大堆写好的字给父亲看。王羲之一边看一边摇头,当他看到一个“大”字时,脸上露出满意的表情,然后随手在“大”字下填了一个点。王献之得意极了,心想:“父亲一定是说我的这个‘大’字写得太好了!”于是他把这个字拿给母亲看,母亲看了看说:“这个‘点’写得像你父亲的。”
王献之听完后,深感惭愧,从此下定决定,刻苦练字。功夫不负有心人,很多年后,王献之的字和父亲王羲之的字并列,被人们称为“二王”。
2.了解生活中的有“点”的事物。
3.通过练习,感受“点”在书写过程中的不同变化。
■环节二:横
1.讲故事:
卫夫人与《笔阵图》
卫夫人是东晋女书法家,也是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老师。据说,卫夫人教授过王羲之三堂书法课。
第一堂课:“点”(高峰坠石)
很长一段时间,卫夫人只教王羲之写这个“点”,练习这个“点”,感觉这个“点”。她要童年的王羲之看毛笔沾墨以后接触纸面所留下的痕迹,顺便还注解了四个字:“高峰坠石”。这个“点”,正是一块从高处坠落的石头的力量。
第二堂课:“一”(千里阵云)
卫夫人的第二课是带领王羲之认识汉字的另一个元素,就是“一”。卫夫人把王羲之带到户外,一个年幼的孩子,在广阔的平原上站着,凝视地平线,凝视地平线的开阔,凝视辽阔的地平线上排列开的云层缓缓向两边扩张,卫夫人在孩子耳边轻轻说:“千里阵云。”
“千里阵云”这四个字不容易懂,总觉得写“一”应该只去看地平线或水平线。其实“千里阵云”是指地平线上云的排列。云低低地在地平线上布置、排列、滚动,向着两边横向延展,这就叫“千里阵云”。只有对沉静的大地上云层的静静流动有了记忆,有了对生命广阔、安静、伸张的领悟,以后书写“一”的时候,也才能有天地对话的向往。
第三堂课:“竖”(万岁枯藤)
卫夫人给王羲之上的第三堂书法课是“竖”,就是写“中”这个字时,中间拉长的一笔。卫夫人把王羲之带到深山里,从枯老的粗藤中学习笔势的力量。她教王羲之看“万岁枯藤”,在登山时攀缘一枝老藤,一根漫长岁月里长成的生命。孩子借着藤的力量,把身体吊上去,借着藤的力量,悬宕在空中。悬宕空中的身体,可以感觉到一枝藤的强韧——拉扯不开的坚硬顽固的力量。我们总说书法要“发乎其上”,因为书法之美,一直是与生命相通的。
我们总结这三堂课:“高峰坠石”理解了重量与速度;“千里阵云”学习了开阔的胸怀;“万岁枯藤”知道了强韧的坚持。
卫夫人既是书法老师,也是生命的老师。
2.练习写“横”:短横、长横
3.写字口诀:
点起笔,顿回收,
斜横一律向上偏。
■环节三:竖
1.讲故事:“钉子精神”与“竹子气节”(竹林七贤)
2.朗读郑燮的诗《竹石》,“竖”就像竹子一样,挺拔坚定。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2.练习书写“竖”的三种写法
■环节四:撇、捺
1.讲故事:
仓颉造字
据《淮南子》记载,仓颉造字,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黄帝于春末夏初发布诏令,宣布仓颉造字成功,并号召天下臣民共习之。这一天,下了一场非凡的雨,落下无数的谷米,故有“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之说,后人因此把这天定名谷雨,成为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至于中国汉字究竟起源于何时,为谁所创造,学界多有争论,今人多以神话视之,半真半昧。凡此种种,其实都是汉字神性的体现。
有一首古老的民谣说的就是这种现象:“仓颉造字如担粟,传给孔子仅八斗。还有二斗不外传,借给道士画符咒。鬼画桃符君不识,才高八斗有来由。”
2.“人”字的演变。
3.比较“人”、“八”写法的变化,指导书写。
(2018.9.21,早晨7:30进班,上两节语文课,接着就是行政例会。中午继续进班,讲汉字故事。下午坐在班上改作业,改好后发下去,再立即赶到六年级分部,组织召开“毕业班专项会议”。散会后,写教后记。明天就放假啦,我要和弟弟一起去六合郊外捡雨花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