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的万物重生》研讨课实录

《互联网+时代的万物重生》
研讨课实录
黎荔
12月20日,周日晚,西安交大学委会时事热点讨论班第三期《互联网+时代的万物重生》主题研讨课,师生热烈研讨了三个小时仍意仍未尽。“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一切都在转动中重新混合,各种可能的组合以指数级增长,拓宽着文化领域和经济领域。对已有事物的重新排列和再利用,对传统的观念和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破坏。我们正在飞速奔向一个必定会到来的新世界,那里持续不断发生着日益增多的重混。在未来的30年里,最重要的文化作品和最有影响力的媒介,将是重混现象发生最频繁的地方。但凡有价值的创作物,最终将不可避免地以某种形式转化成其他东西。没有任何东西能不受影响,不发生改变。这一晚,师生热烈研讨,共论互联网+时代的万物混生与创新求变。

指数级变化的世界
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而作为国家战略。“互联网﹢”,不是1﹢1=2,而是1﹢1>2。比如:互联网﹢媒体,产生网络媒体;互联网﹢娱乐,产生网络游戏;互联网﹢零售,产生电子商务……“互联网﹢”,不仅仅是技术上的“﹢”,也是思维、理念与模式上的“﹢”。比如:互联网﹢传统广告,成就了百度;互联网﹢传统集市,成就了淘宝;互联网﹢百货卖场,成就了京东;互联网﹢传统银行,成就了支付宝……“互联网﹢”的本义,就是“求变”。世界变化太快了,如果你不“变”,别人就会把你“变”掉!就连昔日大名鼎鼎的诺基亚,不是被别人“变”掉了吗?难道他不是输在不变革吗?

现实已经摆在眼前,即将到来的4G时代一定是大数据与云计算的时代。人们貌似已经看到了远处浩瀚的海面,但实际上,很可能仍旧在茂密的雨林里穿梭。在这样一个信息无处不在、数据量化一切的时代,人们的生活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传统产业与社会组织形式将会发生怎样的变革?会不会出现像福特生产线一样的数据工厂,让我们可以像今天用水、用电一样来获取数据服务?人与设备的关系如何演进?以及,人类终究要走向何方?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去思考的问题。
通信运营商、设备制造商和互联网公司的角色已经变得越来越交叉模糊。硬件软件化、软件互联化、设备移动化……没有人拥有洞穿未来的水晶球,可穿戴设备是下一个媒介浪潮吗?虚拟现实是下一个计算中心吗?或者,再往前想一步,干脆扔掉一切设备,让我们的身体来完成所有需求,如何?这就是麻省理工学院的天才、“第六感科技”的发明者普拉纳夫的思路。他认为,现在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是从物质世界转向虚拟世界,而未来,当我们的孩子在数据设备包围中长大的时候,他们看待世界的方式,没准儿就是从虚拟世界出发来解释物质世界呢。一切,都取决于你的想象力。

互联网时代的学习
“碎片化”等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加上现在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崛起,在这样一个碎片化越来越严重,时效性越来越强的趋势里面,知识学习如何可能?它会产生哪些变化呢?首先,碎片化是大势所趋,不可逆,未来的学习模式要迎合碎片化。其次,我们越来越多将记忆外包给网络和各种工具,“掌握在哪里可以找到知识”本身变得愈加重要。
在纸张和印刷时代,记忆和书写被认为是最重要的技能。如今知识形式发生了巨变,搜索、归纳和整理的能力被提高到显着位置。只要专心研究,收集前人的研究成果,并以正确的方法分析归纳,你也可以成为某一领域专家。2013年美国少年泰勒·威尔逊完全借助互联网上的知识,手工制作了一台小型核武器探测仪。他在接受采访时说:“如果是在几十年前,没有互联网,我完全无法做出这样的成就。”电脑和互联网解脱了人脑记忆的负担和打破了知识的壁垒,人脑就有了更多的精力去做更高层次的思考。能不能有效地利用电脑和互联网,是衡量一个人成就的最基本标准。
当互联网越来越普及,知识爆炸性增长,古老的师生传授模式显示出落伍的一面。网上学习的动力是兴趣和贪婪,老师无非稍加点拨。由于知识增长和更新速度极快,老师也没多大优势,师生关系更加平等。教育的革命使老派教师们感受到了威胁。我并不认为网络将毁掉教育,信息碎片化使学生无法集中精力思考,那些快速、浅薄的东西没有审美价值,更不会打动人心。这些对互联网的厌恶,这些忧虑,完全是过激反应。正如纸张和印刷的发明,使知识从从巫师那里摆脱出来,文字成为民众共享的精神财富。在互联网面前,知识分子苦心孤诣垒成的专业壁垒土崩瓦解。每个人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深入探索,同时只需要搜索整理,信息分享,知识将会大爆炸。
我忧虑的只是,现在的新闻和搜索结果过度的过滤筛选,网民深陷在“过滤泡沫”中,我们每个人都不得不生活在一个被过滤过的信息气泡中,长此以往,愈加单一,不能得到挑战或拓展我们世界观的信息。在互联网为基础的社会结构上,看似更加多元、选择更多,但潜识中,人的选择却变得更狭窄。你以为可以选择各种风格的服饰出门,但出门一看,所有人都只是穿着同一套淘宝爆款;你以为可以天下之大随便买张机票去喂鸽子,结果大家都还是跟着网上的热点攻略走……你以为价值观多元了,结果所有人都变成了商业社会的一个小白领,每天打着卡安排时间,等待着苹果手机、美剧和综艺节目的定期更新。互联网+时代的生存,势必要打破这种“过滤泡沫”,对个人来说,在主动寻找信息和被动接受信息之间,要找一个合适的平衡。不为信息过多而焦虑,在信息残缺时,能随时了解该去哪里寻找。同时接受大量信息,混合架构,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互联网世界对现实世界的影响
互联网天生是个民主言论广场,在这里人们本来可以自由发言。但也有个问题,在互联网广场上,公共观点有可能淹没少数人观点,因此失去一种本可在场的讨论对方。这个问题有别于删贴问题,删帖是残留的传统专制,是传统暴力,随着现代民主的进程,这种暴力注定会被减弱。而技术系统的新专制是非暴力的支配,并非强制。不过,权力与反权力的运动是“辩证”发展的,未来会发展出什么样的反权力的技术手段,同样也非目前所能想象的。
互联网所提供的新世界是另一个维度的空间,它会形成另外的社会和另一种存在方式。既然互联网这个世界目前还具有初始状态性质,游戏规则和制度还在形成的过程中,这种初始状态就可以类比为江湖。古代的江湖是在官府支配的社会之外的体制外社会,并非没有规则,而是其游戏规则不是国家法律,不是由一个最高权力所设定和承认的制度,而是一个各种势力高度互动下的尚未稳定的社会。在这个意义上,互联网有某些方面类似于江湖,人们在互联网空间里有更多的自由博弈和未被限定的机会,有着未封闭的可能空间,因此有更多的自由行动。互联网的江湖性质一方面使它具有高度活力和演变前景,但它是否也有可能跨界导致公民社会的江湖化?这是个问题。互联网并不是一个自足的单独世界,它与现实世界之间有着通道,甚至可以直接映像为现实世界。既然互联网的江湖世界比现实世界更活跃,也就具有引导能力,事实上更有活力的世界总是能够影响相对稳定、比较惰性的世界。在互联网江湖里,社会关系、身份认同、新族群、新的意识的共同体,都在不断生成和变化中,它将形成什么样的均衡和制度?或者总是在流变中,都有待观察。
但无论如何,经济增长,技术增长,媒介增长,新入口正在洞开,新土壤正在形成,新物种正在觉醒,各种可能的组合以指数级增长,拓宽着人类思想文化领域。保持和促进其生机与活力,才能赢得未来。近两年来的态势看,中国很有变成大数据殖民地的可能。至少是我们在互联网时代与美国曾经非常的近距离,仅3—5年的距离,目前被拉大到十年以上,差不多一个时代了,一代人的差距,现实的危险是非常大的。微信、微博被封杀,我们知道仅微信的公众号就被杀掉320万个,这是世界大战级的屠杀……任何阻止、迟滞、干扰大数据到来的社会组织、社会机构、社会机制、社会结构,你都要主动的、被动的,或者是粉碎式的改变。
抢夺3小时碎片时间
未来的互联网天下,将属于抢夺到“3小时碎片时间”的先行者。所谓“3小时碎片时间”,是指人们除去睡眠、工作、用餐、交友、照顾家庭等用时,每天属于自己的时间,只有短短3小时。并且,这3小时,碎片化地存在于每天的多个时间段,比如,上下班的地铁时间。
“3小时碎片时间”,和4G网络、智能手机的崛起一融合,立刻产生了核裂变般的惊天巨变。在过去的一年间,所有的传统企业都在追求O2O(线上线下融合),所有的IT企业则在追求在移动互联领域领先一步。提前迈入移动互联的大门,即使你之前一文不名,依旧可以拾得遍地黄金,被挡在移动互联的大门之外,无论你之前如何优秀,仍然难免一败涂地。赢家通吃,输家全墨,移动互联的大潮,正在淹没以往的一切商业模式。
我们是否在往一个更轻的世界飞奔?
我们正在目睹着一场“生产力大爆炸”的起点?而爆炸的终点,借用弗里德曼的修辞方式,则是一个更 “轻”的世界。科技的飞速演进正在使人们从地理、时间和体能的物理限制中解脱出来,你周遭的一切都可以被变成数字化、虚拟化,存储在移动设备或“云”中,你可以随时随地根据个人的需要和喜好获取、传输和控制。
某种意义上,科技甚至已经摆脱在既有商业模式中充当工具的从属性角色,而摇身成为新的商业模式本身。在办公室,人们使用电脑和网络来提升管理和工作的效率,但走出办公室,他们利用移动技术消费和消费技术。对于创业者而言,如今可能是历史上最好的时代,以后也很难再遇上。他们面对的是一场最为深广的革命,作为“通用科技”,信息和数字技术改变的不是某个单一产业,而是整个人类社会。互联网的成功基因中,一定有这样一种极客精神在里面:疯狂地构想世界在他们心目中的样子,这是一种追逐理想主义的极致;拼命地努力以重构商业规则、重新雕塑世界,这是一种全身心投入的专注。正因为盖茨的个人电脑梦,个人PC才能普及大众;正因为乔布斯的非同凡想,移动互联网才能大放异彩;正因为扎克伯格的醉心电脑,社交媒体才能风靡世界。以专注和极致为核心特征的极客气质正在重塑许多传统行业,创新并颠覆既有秩序。
从阴暗面来看互联网
有人认为1997年是中国的互联网元年,对于世界其它地方而言,可能要更早一些。从此,人类无法抗拒地投入到这张大网之中。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网络越来越体现出它的本质,比如宅、懒人经济、数码生存等等。身体越来越被禁锢在电脑面前,人们只要通过鼠标和键盘,就能完成生活的基本需求。深度阅读从前对我们来说是一件自然的事情,现在却已经成为一种战斗。
如今,手机互联的概念更将人类与网络的关系进行了无缝连接,上班在家可用电脑上网,出门在外则用手机。于是低头族、拇指族等特殊人群应运而生。网络重新给身体分配了任务,甚至在不知不觉中完全改变了人类的行为。但网络已经对身体带来新的损害,《大众医学》杂志曾与医院合作进行了一项针对颈椎病的调查,上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的高发年龄平均在55岁;上世纪90年代中期,这一年龄下降到了49岁;而现在,颈椎病住院病人的高发年龄只有39岁左右了。调查发现,30岁以下的门诊患者,其比例比30—39岁人群还高出2。5%,表明已有越来越多的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正在步入颈椎病患者行列。
人类经过几千年不懈的奋斗,自由意志对身体的控制越来越强。但不幸地,才出虎穴又入狼窝,在网络面前,人类无法抵挡,身体在不知不觉中被大网笼罩,无法自拔。
迎接互联网这个不确定的挑战
互联网不是新的技术,但他能让人进一步延伸,协作方式也会发生巨大改变,即使最乐观的人也可能低估了互联网所能带来的改变。就像一百多年前电话刚发明不久的时候,一个美国市长就乐观地说,未来每个美国城市都会有一部电话,现在呢?据预测Iphone8将是最后一代手机,人类电话将消失,因为随着智能穿戴设备的普及,未来人的周边都是信息传递工具,就不需要有形的电话了。
互联网对公司组织的冲击,是在组织体系内部。大家逐渐发现90后员工不太好管了,KPI、打卡上班逐渐成为笑话。董明珠规定手机不能带进办公室,因为她发现所有员工都在公司发工资的时间用手机上网,看微信,上淘宝,打游戏。但是,没有人用手机的公司有未来么?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就是要打破和分解我们曾经垄断的信息生产、传播和分配的权力,将这个权力下放和分摊到每个网站、每个节点和每个个体身上。通过拥有社交媒体、社区媒体和影音媒体账号,每个用户,即每个公民都拥有了生产、传播和分配信息的权力。一个在足球网站里的用户可以消费信息,同时也批评足协;一个公司的员工,他或她的微博就可能成为这个公司深喉,而不需任何专业记者的挖掘;一个地方政策的受害者四处张贴的鸣冤,可能成为推翻这个腐败颟顸的地方政府的导火索。突然之间,整个社会中充满了拥有力量的人。每个地区、每个行业、每个个人,都拥有了监督的权力:脆弱、疲软、碎片、任意、片面,然而坚定、广袤、深远、全景。一起,他们360度无死角地推动社会健康的前行。
我们现在一天都在手机里活着,以秒为单位切换着我们的身份,像在开着无穷无尽的会。我们在这个群里潜水,在那个群里活跃,这在个群里主导,在那个群里打酱油。工业时代强加给大家的确定身份没有了。我们的身体被手机剁的跟肉末一样。开会的时候,70后坐在领导边上,80后离领导远一点,90后则因为领导不坐在他边上会生气;90后甚至都不认可90后这一概念,他们认为人与人都是不一样的。60、70后员工因为成长的时代,有很大的奴性,对未来充满恐惧,但90后员工,兜里只剩下200块钱都敢辞职。当用钱搞不定人的时候,老板基本就没有招了。互联网会让未来组织解体的速度会进一步加快。
别忘了,还有上帝之网
爱默生说:科学的动机原本是要拓展人类生活的空间,从而能够与世间万象心心相印,而现在却走上了相反的方向。他以博物学家为例打比方说:博物学家把蛇类和蜥蜴装进了他的药瓶,而科学也如此对待他,把他装进了一只瓶内。互联网是一个好东西,极大地提高了信息传播的覆盖面和效率,然而,倘若我们用人类的互联网排挤掉上帝的互联网,其结果就是我们都被装进了一只瓶内,——也就是说,被装进了一只手机内。请想一想,不论手机里传播着多少信息,和大自然相比,它不是一只小小的瓶又是什么呢?
所以,记住,互联网只是人生的一部分,不是全部。人生是由许多许多事物所构成的,我们还需要互联网之外的体温,质感,手艺,面对面交流。没有任何超级网络,可以和上帝之网相比。
师生问答——
问:对于当下网络语言肆虐横行,不断颠覆传统汉字的用法,你是否认为这将会带来巨大的不良影响?社会热点五花八门、实时更新,我们如何做才能在快速飞行变化万般的时代里,始终保持思想新锐的状态?
答:汉字的衰变是过去式,它主要发生在上世纪50年代,而汉语的衰变则是现在进行时。互联网在贡献大量新词和新文本的同时,也导致了汉语在语体、风格、质感等方面的退化。这种退化的直接后果,就是拖垮了当代文学,把它变成当代文化体系中较虚弱的部分。我们大家都已经看到,每天都会有大量新偶像雨后春笋般诞生,大众文化事件基本都是泡沫,即生即灭,周期缩短。如芙蓉那样长达7年的网红已经不会再出现了,因为一切都在加速。你可以学会像孩子那样去欣赏五颜六色的泡沫,甚至加入吹泡泡的游戏行列,但不要把泡泡当成本质。只要看穿它的本性,你就不会落伍,因为你握住了生活的内在逻辑。
问:为什么双创时代许多创业项目是互联网+项目?
答:传统产业管制太多,创业困难重重;互联网行业是目前管制最少的行业,自救之道是至少可以开个淘宝店,从事网络零售服务业。而且,传统的精神文化产业与金融产业同互联网正在和合交融,必将演化出新的产业形态,这方面蕴含着各种可能性。如果你暂时找不到工作,那就想想当年没有被肯德基录取的马云。
黎老师留下的课后作业——
把握未来30年,读一讯凯文·凯利刚刚出版的《必然》。
凯文·凯利对这一代互联网人的启发实在太大。第一次在《失控》中他提示我们——要用生物学而不是机械学的角度看待这个世界。第一次在《科技想要什么》他提示我们——科技本身就是一个生命体。而在新书《必然》里,凯文·凯利全面介绍了互联网科技这个新物种的基因特征、所思所想、行为规则和未来走向。如果互联网科技是一个新生物,我们每个人,都将在这个新物种的身体里展开我们的生命历程。
你到底在不在潮流中?当下,新入口正在洞开,新土壤正在形成,新物种正在觉醒,各种可能的组合以指数级增长,拓宽着人类思想文化领域。率先看到这本书,就是比其他人领先完成一次思想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