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泰青云山上的“天盆”

——探寻250万年前的第四纪冰川遗迹手记
□刘元涛
新泰青云山,位于新泰市青云城区东四公里处,古称嶅山,面积六平方公里。从西北向东南沿山脊线有四座奇峰呈一字形排列,渐次升高,依次为彩云峰、晴云峰、翠云峰、青云峰。主峰海拔496.5米。山虽不算太高,也不算太大,但却峻拔峭险,宛若插天利剑,直刺苍穹,望之令人生畏。主峰东南面,绝壁千尺,形如削壁,故有“嶅山削壁”之名,为新泰八景之一。从地质学角度看,这正是地质断裂带的重要遗迹。山上奇石遍布,尤其是伫立于悬崖边上的球状巨石,似乎微风吹过就会轻易滚落山崖,但却历经万年纹丝不动,让人叹为观止。每每游山时看到此景,就想,这大概是远在百万年前的第四纪冰川所造成的特殊景象,是冰川的伟力把它从山上或远处搬运到此地,冰雪融化后停放在这里的,不然谁有如此神力把此巨石放在悬崖边上放任不管了呢?这是我的瞎猜,但毕竟是看了李四光研究和发现中国庐山第四纪冰川遗迹的文章所联想出来的,多少有点根据吧。后来,看《地理中国》,才知道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的韩同林教授在对第四纪冰川的研究中有了重大发现,这就是他的“冰臼”理论。他经过大量考察和实验认为:冰臼是古冰川曾经存在过的最有力证据和历史见证。再查阅有关资料,才知道新泰青云山上确有冰臼存在,那是由中国石油大学的吕洪波教授发现的,他的论文《山东新泰青云低山区发现第四纪冰川遗迹》,发表在《地质论评》 2005年5期上。可惜全文无法看到,只能从有关报道中得窥一斑。近水楼台先得月。身边有如此重要的古冰川遗迹,却每每从其身边走过而熟视无睹,岂不让人笑话?于是,下决心再上青云山查寻冰臼之所在,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正是早春二月一个星期天的下午,风和日丽,春意盎然,我独自一人带着相机上了青云山。按照韩同林教授“冰臼”往往诞生于高山之巅的原理,我从前人踩出的碎石小路,或从根本没有路的地方向山上攀登,试图沿着山脊一个山峰一个山峰细细察看,寻找“冰臼”的踪迹。第一座山峰彩云峰顶上在仅有不足10平方米的地方早建有揽波亭,四角飞檐,高高亭立于峰顶悬崖之上,在山下青云湖中的小船上可以远远望见她的卓然风姿,不知几次上去过,细细想来,那里不可能有“冰臼”的,就算有的话也在建亭子时给破坏掉了。于是,不再登此峰顶,直接从山腰巨石缝隙中直上第二座山峰晴云峰攀去。一路上仔细观察有无“冰臼”的存在。抵达晴云峰,才知峰顶其实只是相对于山脊而言稍加突出一些罢了,相对高度虽不是太大,但却陡峭无比,只见北部悬崖之上有两个浑圆、心形的巨石相抵相依成双,宛若情人相吻,故石下有一石牌标志命名为:吻石。每块巨石重达四五十吨以上,其底部与山体连接部分极少,极像两只巨大的恐龙蛋站立在光滑的山顶上,让人担心有朝一日它会突然滚动下山。标志说明石牌上解释为,此石是从山坡高处滚落下来的,但如果这样的话,凭其巨大的惯性和重力加速度,为何滚落到此处,不再下滚?下边就是百丈悬崖呀,此种解释无法让人信服。而此种石上叠石、石边悬石等各种奇形怪状的奇石比比皆是,让人目不暇接。
当来到此峰顶的最高处,也就是吻石南边的岩石之上时,却令人异常兴奋地发现了一大一小,一近圆形,一近椭圆形的两个相邻并排的浅坑,像是微型的火山口,又像是居家所用的洗衣盆或澡盆,所不同的是坑口外收内凹,略呈壶状,边有一缺口,显然是自上而下的垂直水流长期旋转冲刷而成,明显可看出水流从缺口流出所形成的水道痕迹,基本符合“冰臼”定义中所说的“口小、肚大、底平”的原则。经用手测量,大的直径在1.4米左右,小的直径在1.2米左右。令人忧虑的是,大的一点的“冰臼”显然有一处边缘已被人为砸掉了一块,紧挨着此“冰臼”不到半米处已被开山的石工将此巨石劈开,留下了一道宽十几公分,深达十余米的裂缝,直接威胁着这个见证着250万年前第四纪冰川无价之宝的安全,令人有些痛心。但无论如何,我终于找寻到并亲眼看到了第四纪冰川曾在青云山上在我们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发生并消亡的明证了,心中自豪、激动之情无以言状。
从晴云峰下来继续东行,沿山脊从乱石中再向第三座山峰翠云峰攀登,但山顶巨石庞大而光滑,无路可上,只闻山顶有两个游客在对话,而不见其人,等从山腰来至山脊稍平的石路上,才发现自己已经错过了峰顶,两个游客远远地坐在山顶两块巨石之上,相对静坐,一派道风仙骨,在暮色渐近之时,极像是两个寻仙问道的僧人,或是天上飘来的神仙。回望着光滑险峻的翠云峰顶,心想此处很难再有“冰臼”的,于是就继续沿山脊前行,四处寻觅山上“冰臼”的影踪,越过几个巨石之后,呈现于眼前便是挺拔秀丽的青云山的绝顶——青云峰了。青云峰似一把直刺青天的利刃,山顶万石归一,寸草不生,刃尖上空间极其狭小,却建有玉皇庙一座,与悬在绝壁之下半空中的三官庙遥相呼应。山路极其险峻,有的地方只容一人上下,身体非贴近山体不能行走,否则将会坠落山崖,比登西岳华山还险上十倍。此时,天色已晚,眼看西边的太阳再过一个小时就要落山,再上主峰有可能上得去却下不来,又想,这样陡峭的山峰之上也许不会再有“冰臼”了,因为上去过多次,见过山上平缓的地方不多,于是决定不再继续攀登主峰,留待以后再去考察,好在自己已发现了两个冰臼的遗迹了,总算不虚此行。
往回走,两边悬崖,很难找到下山的路径,却听见有人喊:“从这里走,这边山顶上有路。”原来是刚才那位在翠云峰上隔空对话中的一位上山的游客。我高兴地过去登上这个没有来得及上去的峰顶,一打听,原来他不是游客,而是看山护林的农民,家住山下的傅家石山子,他天天都要上山来,边护看着山上的树木,边热情地引导游人安全上山下山。因天气有点冷,今天游人不多,也许现在整个山上只有我们两个了吧。我正坐在石头上边歇息边和他聊天,突然发现西边的有块岩石上有个黑黑的深坑,里面像是结了一层厚冰,莫非这又是一个“冰臼”?我问:“那里面结的是冰吗?”,他说:“是的,是冰。”因为前天刚下过一场小雪,也许是雪水融化后所形成的。我赶紧跳到那块岩上去看个究竟,但是里面没有冰,也许冰早已蒸发了,只留下了冰的影子。他说:“夏天这里面的雨水多,很多爬山上来的游客,都在这里洗手。传说是王母娘娘洗手用的盆子,老百姓叫它‘天盆’。”“天盆”,多好的名字呀。我心中一阵高兴,急忙从口袋中掏出相机从各个角度对“天盆”进行全方位拍照,激动之情无以言表:我又发现了一个典型的“冰臼”遗迹了!这个“冰臼”比晴云峰的“冰臼”更加完美,口小、肚大,底平,近圆形,底部浅灰色,是由百万年来的夹杂着灰尘的水浸冰蚀所形成的特有颜色。从底部四周被水流和碎石冲刷所形成的痕迹看,使我更加坚信,这个遗迹只有冰川作用才能形成的如此完美。我跳进“冰臼”里边,用手测量着“冰臼”的大小:直径在八十公分以上,高度在二十公分以上。刚测量完,突然我又发现不远处又有一处与此相同的冰臼,那个冰臼的直径在六十公分左右,比这个小一些,但深度要比这个深,在三十公分以上。真的是好事成双了。
看着我在他说的“天盆”里面用手测量,紧张地拍照。他有些不解,问:“你是教师?还是科学家?”我说:“我不是教师,也不是科学家,但我知道这个东西是我们青云山的宝贝,也是我们新泰市甚至是全省、全国、全世界的宝贝。这也是个证据,它证明着在二百五十万年之前,这里曾发生过第四纪冰川。就是说在那个时候,这里被厚达一千米以上的冰层覆盖,我们整个新泰市,以至整个华东地区都在这个冰盖之下。你在这里管着看着这个山,可要好好保护这个地方呀,不要叫别人把它破坏了!”他说:“村里的人还曾经建议,在这个天盆的边上再糊上点水泥,让他多盛点水呢。”我说:“千万不要这样做。这样做就是对它的破坏了,一定要保持原貌才好。”他说:“真是这样,光我一人也看不过来呢。”看来,他也为此着急了起来。我心想,回去后一定想办法让市里知道和重视起来,让全社会都知道青云山上的宝贝,让更多的人们了解青云山的地质变迁和发生过的惊天动地的一幕。
冰臼,这个划时代遗迹的出现,不禁让人仰天长问,在那遥远的250万年前的第四纪冰川时代,青云山区、新泰大地上究竟发生了什么?
地质史上曾经有过三次规模宏大的冰川运动:第一次是在5.7亿到6.8亿年前的寒武纪,那次冰川大规模覆盖了澳洲、欧洲、美洲和亚洲部分地区;第二纪冰川期在4.1亿到4.7亿年前,此次冰川覆盖了非洲、南美洲、欧洲、北美洲北部地区;第三纪冰川期是在2.3亿到3.2亿年前,冰川覆盖面积扩大至整个南半球;著名的第四纪冰川期是从250万年前开始并一直持续至今。在第四纪冰川期之初,冰川覆盖了整个北半球,地球的年平均气温曾经比现在低10℃—15℃,全球有3/4以上的大陆为冰雪覆盖,那时的地球就像是个大雪球,最大冰层厚可达2000—3000米左右,海平面下降130米以上。那时,极地及高山地区沿地面运动的巨大冰体,承受着降落在雪线以上的大量积雪,巨大的重力和压力使这些冰体的承受能力达到极限,于是崩溃了,瓦解了,巨大的冰川一路推进,一路向前,所向披靡,势不可挡,山谷被硬生生割开,直径数十米的巨石随着冰川的搬运翻山越岭,从西北高寒处流向东南高温处,漫漫漶漶,无边无际,数百吨重的巨石成为了漂砾,成为了蚀磨的利器,被冰川带到千里之外,万里之外,万万里之外。与此同时,地球在降温,世界大陆32%的面积为冰川覆盖了,四野茫茫,周天寒彻,由混合花岗岩组成的青云山区、新泰大地深埋于一望无际、上千米厚的冰盖之下。有一天,厚重的冰盖在山脊处产生裂缝,天暖之后,融化的雪水裹挟着冰块、碎石从裂缝处飞泻而下,这股雪水在冰层内部的巨大压力下,呈“圆柱体水钻”方式,向下进行强烈冲击、游动和研磨,从而形成深坑,出现“冰臼”。拿地质学术语来说:“冰臼是大规模古冰川作用的直接产物,古冰川的融水沿着冰川裂缝自上而下冲蚀基岩产生的。”
伟大的冰川侵蚀也许远远超出了现代人的判断,冰川刨蚀和挖掘,挟带岩石碎块的冰川以自身剧烈的磨蚀和挖掘,在青云山坚硬的花岗岩上,雕塑出了四峰四连的“冰脊”、彩云峰和青云峰两个角峰以及我们看到的晴云峰和翠云峰顶上的四个天盆——“冰臼”,还有“石坡”“石浪”等各种千奇百怪、无所不有的冰蚀地貌。同时,冰川的超出想象的巨大搬运功能,又把遥远的巨石或山顶上松动的石块放到了青云山的悬崖边和山坡上,冰川消融后,就形成了许许多多“风动石”“恐龙蛋”等各种“冰漂砾”奇观。
回家途中,再次回首暮色苍茫中的青云山,不禁为大自然的神功伟力所折服,不禁为自己验证式的有价值的探寻所自豪,更感到有责任有义务让更多的人重新认识青云山在地质演变中的新定位和伟大价值。青云山作为大自然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不仅是作为向游人介绍地层断裂和地质崩塌省级地质公园,而且应该作为华东地区少有的低山区第四纪冰川遗迹公园,让更多的国人和世界人民所了解和研究。青云山,不只是属于新泰,属于中国,而是属于全世界的地球演化文化遗产。她的名字,应该让全世界人民都知道。
【原载2011年第2期(总第5期)《新泰文史》】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的公众号,会给您带来更多精彩文章!


您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