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彩风|我的父亲母亲



前些天在家收拾屋子,无意间翻到儿子高中时的语文课本,看到朱自清先生的经典散文《背影》。30多年前,学生时代的我也学过这篇课文,那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而今,我的父母都已年逾古稀,儿子也已长大成人,在外求学。身兼女儿和母亲两个角色,我感触颇深。
在我心中,父爱如山。父亲善良、正直、敢闯、有拼劲,正是他的艰苦打拼,改变了我们一家人的命运。
我们家在孟津县扣马村,北邻黄河,南靠邙山,是一个交通特别不发达的贫困山村。在这里,我的父母相识相知,有了我们四姐妹。
父亲并不满意在扣马村的生活,决定外出打拼。20世纪60年代,父亲考上中专,毕业后分配到临汝任教,后调到洛阳师范学院工作直至退休。父亲通过知识改变了命运,把我们家从扣马村搬到了洛阳市。那时我家极其贫穷,父亲省吃俭用,坚持下来,其中艰辛可想而知。
因为条件不允许,父亲带我和大姐来洛阳上学,留三妹四妹在老家跟着母亲。父亲因为工作需要经常出差,为了省下卧铺钱,他常垫报纸躺在座位下。每次父亲出差前会给我们留些钱,有一次,父亲没有按时回家,留下的钱花完了,我和大姐只好把家里的粉条煮了,加些盐当菜吃。
学校分给父亲一间房子和一个小厨房,父亲让我们姐妹俩住房子,自己在小厨房里搭了一张床。晚上老鼠窜来窜去,顶棚上的老鼠把灰土扑腾下来弄得满床都是……父亲从没说过苦。
在洛阳上学,我和大姐真正领会到家庭不只是人们身体的居所,更是心灵的归宿,父亲的爱厚重如山,绵延似水,春风化雨般滋润着我们的心灵,使我们姐妹受益无穷。
父亲辛苦了一生,母亲更是苦了一辈子。1985年之前,母亲带着三妹四妹在农村,种了十亩地,耧犁杈耙,打麦扬场,种谷种花,凡是男人干的活她全干了。当时伯和叔也不在家,母亲、伯母和婶娘妯娌仨分工合作,配合默契,一度成了村里的劳动能手,虽然得到乡邻称赞,但也确实饱尝了酸甜苦辣。
那个年代物资匮乏,家家户户勉强能解决温饱。母亲一边照顾两个年幼的妹妹,一边赡养年迈的爷爷,还要下地干活。她无怨无悔,用生命支撑着这个家。
母亲刚来洛阳时是个临时工,父亲工资很低,母亲一个人同时干了好几份工作。为了多赚几个钱,她或去图书馆上班,或去工地打杂,或到车站拉设备。为了3块钱,她大热天拉着平板车去10里外的书店拉书,自己饿着肚子也不舍得买个包子。
母亲穿着磨出洞的鞋子,仍然乐观地供我们姐妹上学,直至我们四个全都大学毕业。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父母省吃俭用、艰苦奋斗,让我们姐妹四个从小山沟里走出来,勤学苦读都成了光荣的人民教师,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我想报答我的父母,但“一父养十子,十子养一父”,就算我再怎么报答,也不及父母为我付出的一半。
父亲母亲的言传身教,就是我们这一代的行为榜样,是我们无往不胜的精神力量。
THE END
晚报副刊精读
小编静静
WeChat : leyu-wang
E-Mail: 27538477@qq.com
原创声明:转载请后台联系小编,未经授权者,本公号原创内容谢绝任何媒体网站、媒体客户端、商业微信公众号以任何形式转载或修改使用,违者必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个人分享不在此列,欢迎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