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春明┃登 清 凉 山

独自坐在不开灯的房间里,轻轻抚摸着脸庞,压抑顺着无声无息的雨天爬上了空荡荡的心房。
打开窗户,伸出双手,很想抓住清凉的绵绵细雨,这是一种怎样的心境?不如乘着蒙蒙细雨攀登清凉山。
虽然下着蒙蒙细雨,但是街道上的车辆川流不息,行人打着雨伞来来往往。行走在熟悉的洁净如洗的街道上,错落有致的楼群彰显着现代气息,淡淡芬芳的空气沁人心脾,正在改造的崭新的马路宽展展地很养眼,路边柔媚的垂柳酷似美丽的少女,发梢滴答着晶莹透亮的水珠,延河的河床上花花草草五颜六色,经细雨这么一洗格外明亮耀眼,好一幅美丽的画卷,那么宁静,那么安逸。
走过延河大桥就是“清凉山”。清凉山位于延安市区东北,抗战时期,中共新华通讯社总社、延安新华广播电台、解放日报社、中央印刷厂等新闻出版部门都曾设立于此。
顺着层层台阶攀登而上,刚开始感觉还是蛮有劲的。迎面下来一位年近六旬的大娘,白发苍苍,弯腰斜腿步步艰难地往下走,嘴里自言自语叹息:“年轻的时候,爬个山就不算什么……”是啊!很多人都感叹“年轻真好”,可很多年轻人也在肆意地挥霍着自己的青春年华,年轻的女子们,前露胸,后露背,全然不顾身体能否承受得了,到了一定年龄,就落下了风湿腰腿。老大娘的言语间何尝不是在追忆往事啊!
美丽的清凉山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在古历的七月初,“大暑小暑,上蒸下煮”。有位老翁,头戴斗笠遮阳,肩上背着包袱,青色长衣被汗水浸湿大半,他叫李耳,坐骑是一头青牛背,沿着秦岭脚下的蜿蜒山路向西蹒跚而行,燥热的天气让李耳无比疲惫。李耳强打精神,手搭凉棚,四处张望,发现西南方向山色奇异,心中一喜,舒缓地对着牛发令。转入西南方位后,一股清凉的风迎面徐徐而来。李耳下了青牛背,走到路旁的树荫下,久久眺望着山恋,然后牵着青牛沿山腰而上,遇到山上药农何阳由此下山,见李耳汗流浃背却精神抖擞,不禁好奇地问道;“尊翁欲何往?”“游玩。”“此山何名?”“无名。”李耳低头一笑:“差矣。”何阳不解,好奇地跟在李耳身后,走过山路、树林,来到山溪旁。李耳蹲下身子掬起流淌的溪水,一吸溜,“吱”的一声,清凉爽口,甘甜止渴。顺手接过何阳的农具,刨出一股清泉,山间顿时凉气袭人。李耳轻吐一口仙气,吟道:“沐清风兮吾神智复醒矣,观凉泉兮吾口咽起津矣。”何药农将这段经历告诉了乡邻,人们半信半疑上山查看山泉,此山由此得名“清凉山”。
下雨天爬山别有一番惬意,没怎么感觉累便已站在清凉山顶。远处的山脉雾气缭绕,细雨轻轻敲打在叶片上,细碎的声音通过耳朵直达人的心底,更有一番窃窃私语的雅致氛围。山上松柏成林,郁郁苍苍,观音屋檐下,一排排水流像美丽的珠帘,男男女女手持花花绿绿的雨伞,成双结对,进进出出——太和山道观是道教圣地,是陕西道家文化及道教的发源地之一。我想,更多的人来这里的心境也许和我是一样的,还有一些人也许只是想来这里烧香拜佛,寻求一种心灵上的寄托吧!
其实啊,能拯救自己的并不时神灵,而是我们自己!我们自己如果对自己失去了信心,那么神灵也就无能为力了。
沿着清凉山的西北角下山,往日住在崖洼洼上的人家已经因为山体改造项目集体搬迁了,巍巍大山少了人烟,却多了生机。清凉山变美丽了,延安城变美丽了,历史的记忆不会再重演,也绝对不能被我辈忘记。“百年积弱叹华夏,八载干戈仗延安。试问九州谁做主,万众瞩目清凉山。”——陈毅的豪语历历在耳!
白春明,网名紫气东来,陕西延安人, 大学专科学历,文学爱好者。近年来,在各种网络、报刊发表散文、杂文多篇,喜欢用文字感悟生活,偶有笔耕。


您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