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生育之问(上)

作为一种生物本能,生儿育女、繁衍后代似乎没太多空间可供讨论,它仿佛是某条必经的山堑,大多数人都难以绕道而行。然而,作为一种社会活动,生育却勾联了太多问题,《生死场》中女性与生育的殊死搏斗,《蛙》中共和国六十年的生育之痛等,都为我们揭示了围绕着生育,性别、国族、代际、城乡甚至环保等问题的缠绕,且这些缠绕并未因社会的发展而得以厘清,反成愈发纠结之像:现代医学技术似乎并没有从本质上改变女性生产的鬼门关性质,种种相关问题近年才逐步进入讨论的视野;生育政策的变化带来的问题则更加复杂,提高生育率与人口负重、资源匮乏的矛盾,个体生育意愿与宏观政策的冲突,当代生活与传统观念的落差……在世界人口日这一天,让我们对这些复杂却又切身的问题,展开一场小小的讨论吧。
汤达人:
作为一名成年女性,如今的我似乎已经难以回避生育的话题,跟家人会自然聊到这个话题,虽然身边尚未婚配的女性友人占大多数,但是大家见面也难免谈及这个话题。对于个体,尤其对于女性个体而言,生育是难以回避的问题,对于整个社会来说,也是如此。
在2020年4月,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文章《2019年中国人口出生率创新低,年轻人不愿生娃了吗》,对相关问题从舆论和结构两个层面进行了探讨。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全年出生人口1465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0.48‰,是我国自1949年以来出生率的最低值。这一数据一方面与90年代计划生育的时代环境导致的人口结构因素(男多女少)相关,育龄女性人数少是一个重要层面;另一方面生育也与文化层面的因素相关,其中社会环境、个体意愿和婚恋观念的影响较大。“不育”“晚育”“二胎”不仅是“个体主动选择”,也成为一种结构影响下的“被动选择”。当然,近年社会舆论在其中也有着一定的引导作用,比如几年前骇人听闻的产妇跳楼案,或是自媒体平台上时常“科普”的生育对女性身体的危害性,或是部分农村仍然长期存在的“溺死女童”事件,或是各种媒体平台关于“生不起”的评论……再看看近年引发热议的各种关于生育的话题,例如,“代孕”、“冻卵”、“单身税”、“开放生育”等。“生育”不再是停留在个体身体层面的一个理念,它与更多更复杂的因素相联结,成为一个充满张力的语词。
我曾经听到女性长辈和一些男性同辈对我表达过这样的观点:“不生孩子中国人口就会持续减少,这是对社会的不负责任”,也曾与我的女性好友讨论过生育一个孩子究竟有多大的成本,也曾听到她们表达过“生育”带来的身材走样、消费降级、家庭劳务等问题的烦忧。“生育是人类的自然规律”“都是这样的”等言论已经难以说服大多数人了,“生”对标的是身体,“育”对标的是物质。“生育”话题也同样让人困惑,个体是否真的对自己的身体有支配的权力?个体应该如何处理消费主义和失去人口红利的中国社会之间的关系?人们应该如何处理性别与生育的关系?也许,“生育”的话题背后彰显了人的困境与冀望。
怀昭:
最近两年,尤其是今年以来,我频频被问及结婚后想要生几个孩子。于他们而言,对于一个年过三十的未婚女性,这似乎是个必须考虑的问题。但我有疑问的是,为何人们天然地把生与育的责任更多地落在女性身上?好像男性就不需要考虑生育、教养子女的问题。这种有意无意的“责任到位”式的性别分工,无疑加重了现代未婚职业女性对于结婚生子的恐慌。原本,生育不仅是一种人类繁衍后代的本能,也不仅意味着生命的出生,更重要的是,人们总是会于生命的出生中感到一种希望与欣喜。生命是值得敬畏的。但现实是,生育对未婚女性而言,不再意味着进入婚姻之后享受孕育生命的快乐,而是指向婚姻中养娃艰难、无法享受职业带来的成就感和满足感的卑琐生活图景。
焦糖花:
我曾在寂静的夜里读小说,继而思索这些重大的人生命题,但结果往往是带着困惑被身体的困意召唤而沉沉睡去。生儿育女仿佛是中国社会的伦理价值体系中所有人都应该且必须做的事情,但其背后的育儿、性别、养老、代际等问题,是这一伦理体系相伴而生的血缘亲属。老与幼都是人们潜意识中的弱势群体,但无论是社会还是个体时常是照应了后者而忽视了前者。这一结论是明显的,理由是充分的,我们没有道理不向下延续无条件的爱与耐心。在高速发展急剧前进的社会里,停下就是落后,没有价值就是包袱。老人的“处置”问题时常困扰着入不敷出的小家庭,甚至是曾经小康的晚年家庭。
年轻时的每一个抉择或许都可以决定中年的处境,困顿抑或是小康,由人或由天,都是未知数。但是当包袱降临,人只能被迫扛着,接受命运的安排。《往生》(蔡东著)中的康莲便是如此。六十岁退休,置办好女儿的前半生以后,便投入自己的老年生活。但她的老年生活并未像广场中跳舞的同龄人那般惬意。丈夫中年失业,晚年被迫继续在私企营生。于是照顾患有阿尔茨海默氏症的家公的重担便挟制了她的晚年。她是外人眼中的端庄人妻,有文化,也是孝顺儿媳,情绪控制能力极佳,但与此同时,她还是带病在身,枕下放有速效救心丸的老人。小说从老头子的便秘说起,两位六旬老人为一位八旬老人抠粪球,使得整篇小说弥漫着腐臭的味道。阴暗的叙事色彩延续至终,老头子的摔倒为单薄的家庭雪上加霜,兄弟矛盾浮出水面,养老问题最终还是压在了长子刘向群身上,几乎等同于压在了善良的康莲身上。正是在这种阴郁的情绪中,康莲开始向往“往生”。“往生”实质上是她在广场中道听途说的佛教中关于死亡的另一种说法,却“像一颗清寂的星”一下击中了康莲的内心,高蹈,空灵而悲慈。最后康莲也在尽心伺候家公的深夜中倒下,在迷糊中除了对丈夫与女儿的不舍与想念以外,她还想把那位已经蜕化为固执小孩的家公带走,一起往生极乐。故事的结尾康莲在救心丸的清香下接上了一口气,“原来,还是走不了,还要熬下去。熬下去。”但谁又说得准这是喜是悲呢?
冷欺花:
今后的十到二十年,当在共和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之前降生的60后、70后陆续步入退休的年纪,因计划生育而导致的人口结构的变化,或许会第一次给社会带来一波不小的考验。因为到那时,领取、享用社会保险的人数将远远大于缴纳社会保险的人数,即便国家社保基金会的投资运作能够实现基金资产的增值,但是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社会负担仍然非常沉重,这也是近年来国家逐渐放开生育政策的原因之一。生育政策的逐渐开放,貌似并没有迅速地提高生育率,当下正处于适婚适孕年龄的人们,他们的生育意向似乎并也没有因国家政策的改变而变得更加积极。生儿育女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和能力,许多年轻人在勉强维持自己的生活品质的情况下,面对买房、买车等结婚刚需的压力,普遍选择暂缓进入婚姻的殿堂。即便是组成了家庭,预想到未来住房、赡养、教育等持久的、庞大的经济支出,也让当下许多家庭必须以夫妻双方都就业的方式,来保障家庭的收入。双职工的家庭,育婴和子女学前年龄的抚养也是个不小的压力,这种压力某种程度上也会降低年轻夫妇的生育意愿。并且,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进步,男女性在生理上的差距越来越不能成为女性从事社会生产的局限,女性在职业选择上拥有了更多的空间,所以在是否考虑生育时,女性自身的职业发展定然也会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我想,生育政策的改变肯定是经过多方面考虑而制定的,但是,我们这个社会是否做好了因应和支持新的生育政策的准备呢?这也许才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人们还需要更多配套政策的支持,还需要社会整体的努力,构建一个对母婴友好的氛围,构建一个性别和谐的环境。
萧萧:
认识你自己,也许是人生永恒的命题。在成长的过程中,能够幸运地找到、执着地追求梦想的人终究是少数,大多数人还是会按部就班地过上平淡的生活。近来工作压力颇大,心绪不宁。遇到令人痛苦的事情,人难免生出种种起伏不定的负面情绪,我也不例外,“哪有什么胜利可言,挺住意味着一切”,这时候也许能够较为贴切地形容我的状态。在这其中,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唯有面对,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
从小到大,麻烦总是接连不断的,毕其功于一役是相当天真无畏的想法。也许人生就是在不停地寻找解决方案,目光放远,万事皆可淡然处之。婚恋也罢,生育也罢,我曾经用心经营过,深知心意相通、趣味相投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情,终究不是个体能单独解决的,队友的相互支持和慰藉这时候显得尤为可贵。以前我大多想着顺其自然,现在我很愿意加上一点,就是不忧不惧,善待自我,即真诚地对待过程,豁达地对待结局。
当今社会,人人为物欲与期望所累,拘役于心,难以解脱。苏格拉底曾说,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一过。生育没有那么可怕,也没有那么美好,只要你对这件事情抱有平常心,对自己即将担负的重任怀有敬畏与热情,遇到困难也能保持内心安宁平静,那么就勇敢地做出自己的选择吧。这大概就是我对生育、对人生的小小思考。
蔡东:
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又归返何处?如此这般的追问,长盛不衰,横贯古今,我们始终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也就是说,其中生育的根本问题在生物意义上仍然是难以破解的世界级难题。但在社会意义上的生育问题,则随着我们生活观念的改变,似乎日渐变得简单而理性。物欲横流的社会空间中,男女之间的结合挣脱了原有以血缘、家族等牵连的姻缘暗合,减少了生存、生活观念与秩序的强力束缚,强调的重心已然落到了心灵的契合等因素上。但现实的压力,还是个人主体性的觉悟,总是混杂在各种节制生育人群的说辞之中。但是,相对于过往,生存的安全感、生存的压力、医疗技术等等方面,围绕生育的保障体系十足完善了不知道多少倍,因而,这种说辞也就存在非真实、随大流的嫌疑,都是对未来不可期的拒绝,将自我萎缩在狭小角落的放纵。新时代的青年人,到底如何面对生育问题,到底如何展望未来,似乎难以定论,我们对生育的限制,似乎也同时限定了本心。如此这般对于自我血脉流传的一种隐忍或超脱,到底会将我们的生命引向何处,似乎还没有可见的光束落下。生育之事,裹挟着生存与生活,更纠结着他者关系与秩序的关照,纷繁复杂之中,回归自我的追问,可能才是最长远最根本的寄托。
编辑:圆圆
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小编寄语
读书郎闲笔将推出新栏目“话题”,本栏目的每篇推文将围绕一个特定话题展开,参与讨论的作者们将对该话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一起碰撞撞出思维的火花!大家尽情期待吧!
本期文章主要围绕话题“生育之问”。关于生育,这是一个人人都无法绕开的话题。我们因此来到这个世上,又成为多数人一生中的必经之路,即使个人可以有不同的选择,但这个问题早已遍布我们周围,成为每个人生活中的常景和我们日常谈论的旧题。即使是未曾生育的我们,对于这一话题似乎都有言说不完的话,本期话题,作者们借“世界人口日”这一契机,传达出了他们对生育以及与此相勾连的桩桩件件的所思所感。
“话题”栏目其他相关文章:
三·八特辑 | 关于女人(上)
话题 | 关于女人(下)
话题 | 文学“疫”意(上)
话题 | 文学“疫”意(中)
话题 | 文学“疫”意(下)
话题 | 清明纪事(上)
话题 | 清明纪事(下)
话题 | 向夏阅进(上)
话题 |向夏阅进(下)
话题 |青春故事
话题 | 青春故事(续)
话题 | 哎呦妈妈!(上)
话题 | 哎呦妈妈!(下)
话题 | 童言无忌(上)
话题 | 童言无忌(下)
话题 | 毕业生(上)
话题 | 毕业生(下)
话题 | 背影
话题 | 背影(续)
2018年9月1日“读书郎闲笔”开刊词发布,很快吸引了许多文学爱好者的关注,在此谢谢大家的支持。
茹是说 | 发刊词 · 走笔至此
以后的每周二、四、六晚19:00,西窗剪烛试笔,芭蕉听雨闲读,我们将与您分享文学,体味人生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