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24个朝代,为什么许多首都都建立在河南省(河南作为首都的朝代)

网友提问:

中国历史24个朝代,为什么许多首都都建立在河南?

优质回答:

中国自古以来地域辽阔,中原一直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政治经济的中心,河南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水源充沛,是农耕的绝佳之地,人口多,粮食产量高,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得中原者得天下。

其他网友回答

谢谢邀请,河南在中国的地理位置处于中心地带,故此,古代的统治者都喜欢把都城建在河南,所谓中原,中土,都是河南的俗称,特别是洛阳。

欲知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这是宋代名相,历史学家司马光写的两句詩。

的确如此,洛阳这座具有三千多年漫長历史的古都,可以设,是中国历史发展的缩影。从夏商周开始,历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等,特别是有九个比较大的朝代,在洛阳建都。留下无数动人的故事和说不清的像迷样的传说。

我们不妨穿越时空的隧道,去看看历代建筑的皇家宫苑的淌洋,你就会感受到历史的脉博的跳动,感受到各个朝代的兴盛衰亡。在历史的長河中,这些自命为天子居住的居任者,包括天子本人,王侯将相,都没能抵挡住历史的脚步,二十四朝统治者,最强大的九朝天子,兴盛衰亡,只不过是繁华一梦而已。

洛阳的历代宫苑是劳动人民的血汉和智慧。是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的博和精深。历史的沉重与叹息,引发我们深深的思考。

武则天这位中国的唯一的女皇

,就是在洛阳的宫殿里凄然长十一边的。

洛阳作为帝王之都,显赫一世的武则天女皇,这位帝都的主人,留下多少难忘的记忆和故事。

富丽堂皇的洛阳宫殿,随着这历史的巨人消逝,它失去和告别昔日的繁华。

在古代的记载中洛阳是一一河山控载,形势甲天下。

曹魏时,曾三次修建洛阳宫。

北魏统治者鲜卑人也迁都洛阳。

武则天称帝,登基仪式也是在洛阳这里举行的!当时有祥瑞表奏,说是有风皇飞进皇宫明堂,落在宫堂种的梧桐树枝上,有数万红雀云集朝前。这是天意,则天龙颜大悦。

洛阳,这座历史名城,古代帝居,留下大多的故事和记忆,就让后人去回味和深思吧!

其他网友回答

谢谢邀约,我就说说洛阳吧。

一、城建历史:

洛阳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4000年的建城史和1500多年的建都史,是被联合国命名的世界文化名城。洛阳古称——京洛、雒阳、斟鄩、洛州、河南府,位于河南西部、黄河中游,因地处洛河之阳而得名。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中部地区重要的工业城市。

二、地理环境:洛阳境内山川纵横,西靠秦岭,东临嵩岳,北依王屋山——太行山,又据黄河之险,南望伏牛山。自古便有“八关都邑,八面环山,五水绕洛城”的说法。因此,得“河山拱戴,形胜甲于天下”之名,”天下之中、十省通衢”之称。

三、建都渊源:

从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开始,先后有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等十三个王朝在洛阳建都。”普天之下无二置,四海之内无并雄”,先后105个帝王在这里指点江山。因此,洛阳有 “千年帝都”、“十三朝古都”之称,与西安、南京、北京并列为中国四大古都。

四、文化传承:

从文化传承上来看,洛阳接近于秦都皇城。洛阳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定都的城市,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被定命名为神都的城市,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生居苏杭、死葬北邙”,世界最大的洛阳邙山古墓群以及天子驾六的出土震惊世界。

洛阳是隋唐大运河的重要枢纽。牡丹因洛阳而闻名于世,洛阳也被誉为“牡丹花城”。

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源头与核心。中华民族最早的历史文献——“河图、洛书”,就出自洛阳孟津县。儒、释、道、玄、理肇始于此。丝绸之路与隋唐大运河在此交汇。中国的国名亦源自古洛阳。

其他网友回答

此话不对。

就大一统王朝来说,河南只有一个像样的东汉,还得仰仗西汉的西安,东汉皇帝经常要到西安拜祖祭陵,以取得正统。

此话也对。

河南建都王朝不少,除了一个像样的大一统王朝东汉,其他全是乱世中的地方割据小政权。虽多,不具有全国意义。

就洛阳来说,中国古都学会认定,洛阳九朝古都,885年。

在洛阳建都的王朝只有3—4个,其他不是陪都,就是迁都。除了东汉,其他既是乱世割据小政权,还都是短命王朝,国祚没有超过50年。春秋战国天下大乱500年,就含在885年之中。

结论,河南建都王多,但能代表全国大一统的王朝太少。其他都是乱世中的地方割据小政权。所以河南建都的王朝质量很差。

其他网友回答

古代选择一个城市做都城,有很多因素是需要考虑的,而最重要的两条,便是军事地理和人文经济交往。

首先就是军事地理问题,都城是一个国家的重心所在,如果很轻易地被敌人攻破,那么什么就不用说了。所以古代都城,几乎都建立在一个比较险要的地形之上。一旦发生紧急情况,也不至于被敌人立即攻克,可以依赖险要地形防守若干时间,等待援兵到来。所以你看历代古都,莫不是地形险要之处,譬如镐京、咸阳、长安聚集的关中,素称形胜之地。六朝古都南京,“钟阜龙盘,石城虎锯”的地形,也不是吃素的。北京则北靠燕山、东邻渤海,扼守着东北和内地的要道,亦是蒙古高原东进的出海口。居高临下的地形,对于中原和南方都有威慑力。

所以你看,历史上能发动战争一统江山的势力,基本上都出自这几个位置。

其次便是人文经济,最直白的就是一个粮食问题,不管是战时还是平时,一座城市一旦成为都城,人口必然大量聚集,吃饭便成了问题。你像长安为什么能长期做中原王朝建都首选,除了地理优势之外,就是因为这里这是古代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方,“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再加上往南还有一个大粮仓巴蜀,所以整个上古史,西打东几乎就是定律。

但是历史推进到中后期,关中便不合适了,为什么?因为帝国规模越来越大,西部的经济越来越不能满足需求,而这个时候,东南吴越一带的经济却突飞猛进,也就是说,从东南运输粮食供给京都,成为无法改变的事实。

既然如此,帝国就要考虑把都城迁徙到距离东南更近的位置,在此时,洛阳和开封,便成为了帝王的青睐之地。

首先考虑的,是洛阳,因为洛阳虽然不在关中,可是他的地形也很险要,北枕黄河,隔河遥峙太行、王屋等山,又有北面的邙山作天然屏障,南有险峻的伊阙,再南有熊耳、少室诸山。西控崤、函之险,东扼虎牢,中有土壤肥沃的伊、洛平原,粮食足以自给。所以古人说洛阳“控以三河,固以四塞“,那是一点都没有错的。

历史上定都洛阳的王朝,都有过被内部或外部敌人攻陷的经历,相对于长安而言,不是最安全。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原王朝会采取双保险的态势,将长安、洛阳定为东西二京。譬如西周,在镐京城破之后,就迁到洛邑;东汉在洛阳遭遇攻击之后,迁回长安;唐朝安史之乱,洛阳是第一道防线,长安是第二道,两个都不行,再考虑去四川避难。

但问题是,经济的东富西穷,越来越明显,帝国的都城,便不得不继续向东。到北宋,便不再考虑洛阳,而选择了开封,为什么?最主要的原因,其实就是水运方便,有大运河,可以迅速集中全国的资源于一身。

试想,如果不是发生后来的异族入侵,在和平条件下,开封做都城,真的是再合理不过。交通最便利、经济贸易最发达、文化氛围最浓厚,莫过于此。

然而,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下,改变了历史。这个时候,北京地区的地理优势就显现出来,宋朝拿不下幽云十六州,就无法改变自己的军事弱势,辽、金、元三个少数民族王朝的历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明朝朱棣能打败朱允炆,其实也有这方面的地理因素。

所以,在朱棣之后的中央王朝,莫不定都北京,而不再考虑洛阳、开封,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