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普为什么支持赵光义(赵普与赵光义矛盾原因)

网友提问:

赵普为何能受到赵光义重用?

优质回答:

赵普曾反对赵光义继位,以至于赵光义对此耿耿于怀,但是赵光义日后竟不计前嫌任其为宰相,甚至在赵普死的时候痛彻心扉地缅怀赵普的功德。这其中绝不仅是太宗赵光义的宽宏大量那么简单,更有其他复杂的深因。

赵普(922年-992年),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宋太祖赵匡胤的“铁哥们”。显德七年(960年)正月,与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以黄袍加于赵匡胤之身,推翻后周,建立宋朝。乾德二年(964年),任宰相,助太祖“杯酒释兵权”,半部《论语》助太祖治理天下,巩固统治,是宋代开国功臣。

赵普作为权臣,在赵匡胤时代,其权力一度超越晋王赵光义,有恃无恐,连太祖的弟弟赵光义都不放在眼里,两个人矛盾很深。开宝九年(967年),太祖赵匡胤离奇去世,赵光义继位成为了太宗皇帝,赵普不出意外的被贬出京城。被贬的赵普郁郁不乐,他渴望着有朝一日重返相位。很快机会就来了,由于太祖的死太过突然,而“兄终弟及”并不合宗法,此事遂成宋初又一桩千古疑案,当时朝野中的舆论就对太宗颇有不利。于是赵普主动向太宗示好,密陈说自己手里存有杜太后留下的遗书,早已约定了太祖死后传位于太宗,即所谓“金匮盟书”。他这一举动对赵光义的意义自然非同小可,从此他又得宠于太宗皇帝,在朝中东山再起。

此后,赵德昭、赵德芳相继自杀、病死,秦王赵廷美也因与兵部尚书卢多逊勾结篡位,贬至西京(今洛阳),死于房州;当太宗再次为自己如何传位而焦虑时,赵普非常符合太宗心意的表达了自己嫡长子继承制的观点:“太祖已误,陛下岂容再误邪?”(《宋史》卷二百四十四)使得太宗顺理成章的可以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学界更有观点,认为是太宗和赵普不谋而合粉碎了廷美的皇帝梦。如此了解太宗心意,帮助太宗解决忧虑,自然会得到太宗赵光义的宠爱。

淳化三年(992年)七月十四日,赵普病卒于洛阳,终年七十一岁。宋太宗听到消息后非常震惊悲痛,对侍奉的大臣说:“普事先帝,与朕故旧,能断大事,响与朕尝有不足,众所知也。朕君临以来,每优礼之,普亦倾竭自效,尽忠国家,真社稷臣也,朕甚惜之。”(《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十三)

其他网友回答

赵普解决赵光义的传位难题

太宗继位之后,面对的一个头疼问题就是如何对待此后的皇位继承。按照“金匮之盟”的约定,廷美是皇位第一继承人,并由廷美传回太祖之子德昭。这是太宗所不愿意看到的。自古帝王传承多为父死子继,太宗也不例外。

  所谓的金匮之盟可能是太宗、赵普捏造出来的,虽然一时能掩人耳目,但最终限制了太宗传子的愿望。这还得靠太宗和赵普自己解开这道难题。

  赵普在太宗定储一事中扮演了极为特殊的角色。太宗曾以传国之事询问赵普的意见。

  赵普在太祖时代以佐命元臣之身份在中枢机构执政达10年之久,与太祖私交甚好,被其视为左右手。太祖时代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如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制定统一战略等事上,赵普都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赵普的权势甚至一度在晋王光义之上。他还反对过太祖传位晋王光义的意图。因此,他与太宗的关系极为微妙。

  太宗继位后,赵普的地位已远远不及太祖时代,颇受压抑和冷漠。太宗要维护自己的权力,对赵普这样的太祖旧臣自然心存猜忌,何况两人还曾是政敌呢。然而,赵普是开国元勋,太宗要安抚人心,自然需要利用这样的元老重臣装点门面,所以对赵普在表面上还是客客气气。赵普沉浮宦海几十年,深知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道理,在身家性命随时有危险的情况下,政治态度自然会发生一些变化。于是,当太宗向他询问传任廷美之事时,赵普心知太宗心意,便说:“自古帝王传位乃是父传子,当年太祖已误,陛下今日还要再错吗?”这句话大获太宗赏识,坚定了太宗传子的信心。此后,赵普在太宗传位的过程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太祖去世后,还留有两个儿子德昭和德芳。

德昭死时年仅29岁。两年以后,德芳又不明不白地死去,年仅23岁。于是,太宗皇位继承的两大“隐患”被消除了。

  德昭兄弟死后,对皇位能构成威胁的就只剩下秦王廷美了。太宗虽然不敢明目张胆地对廷美下手,但只有除掉其弟,才能保证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子孙。太宗此次又想到了赵普。赵普曾提醒太宗不可“一误再误”而深受太宗信任,自然知道在这种情形下该怎么做。

  这里需要提一下赵普的政敌卢多逊。卢多逊为人机警,知道太祖喜欢读书,经常到史馆来取书,就让小吏每次都查看太祖所取何书,于是赵廷美像通宵阅读此书。等到第二天召对时,太祖问起大臣们书中的事情,只有卢多逊一个人应答如流,以此获得太祖赏识,拜为宰相。他跟赵普一直不和,好几次在太祖面前说赵普坏话,而赵普本人也因专权、贪财为很多大臣所忌,并被人抓住把柄,结果赵普被罢相。当时有人跟太祖反映赵普非议皇弟光义,估计这也是卢多逊干的。赵普上表自诉说:“皇弟忠孝,我怎么能够轻议。这是外人的离间之词,何况当初太后临终前的遗命我亲目所见,并作了记录呢。希望陛下明察。”太祖将赵普的上表一并藏在金匮里。太宗初年,赵普受到冷落,卢多逊怕他复起,就跟太宗说赵普当初反对太祖传位给他。

  过了几年,太宗为晋王时的旧僚揭发秦王廷美阴谋造反。太宗将信将疑,就问赵普的看法。这给了赵普表白的机会。关于秦王廷美,赵普说了些什么,不得而知。但这次赵普趁机说自己为权奸所害,并详细说起杜太后的金匮之盟以及自己的上表等事。这下,太宗感觉到赵普原来是自己的大忠臣,于是对赵普加官晋爵。但不多久,太宗君臣都意识到了金匮之盟所存在的隐患。赵普提醒太宗不可一误再误的话一出口,就已经决定了廷美的结局。

  没多久,赵普就查到了卢多逊私遣堂吏交通廷美之事。赵普毫不客气地捅给皇帝,说卢多逊盼太宗早日晏驾,就好尽力侍奉廷美,廷美表示满意,还送卢多逊弓箭等物。太宗大怒,借题发挥,严惩卢多逊及其同党。大臣王溥等74人联名上奏卢多逊及廷美怨望诅咒,大逆不道,宜正刑章。卢多逊被削夺官爵,其同党不少被处死;廷美勒归私第,其儿女不再称皇子皇女。

  赵普借卢多逊交通秦王案,既打击了政敌卢多逊,又讨好了太宗,一箭双雕。但廷美的悲惨命运还没到头。赵普更进一步,他挑唆开封知府李符落井下石,上言说廷美不思改过,反多怨望。于是,廷美被降为涪陵县公,安置到房州。太宗命人严加监管。廷美气愤难平,两年后便死在房州,年仅38岁。

  经过上述种种手段,太宗终于清除了将皇位传给儿子的障碍。不过,太宗对皇位继承人的挑选却并非一帆风顺,也颇多曲折。

  太宗长子元佐自幼聪明机警,长得又像太宗,颇为太宗喜欢。元佐有武艺,善骑射,还曾经随太宗出征过太原、幽蓟。

 

  太宗去世后,其妻李皇后曾打算立元佐为帝,但元佐并不知情,所以未受牵连。元佐的同母弟真宗即位后对元佐很好,努力帮他治病,只是元佐在其弟做了皇帝后,终身未见他。

  元佐被废,元僖暴死,储位空缺,冯拯等人上疏请早立太子。这是个敏感问题,太宗正为此心烦,便将冯拯等人贬到岭南。自此以后没有人敢议论继承问题。不过,太宗本人被箭伤所扰,也知该早立储君,便就此私下询问寇准。在寇准的支持下,襄王元侃被立为太子,改名恒。

  

其他网友回答

因为他发现了他的优点,值得重用!

其他网友回答

宋朝名相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先后三次拜相,辅佐宋太祖宋太宗两任皇帝,可以说对宋朝的建立和统治立下了汗马功劳。

赵普之所以没有一直任宰相,并不是因为中间皇帝换届,而是因为做了“错事”,太祖赵匡胤把他从宰相之位撸下来了。史书记载赵普为人忌刻,相当专制,很多官员都忌惮他。开宝六年,因为接受吴越王钱俶所赠十瓶瓜子金、违法买木材建官邸、庇护部下贪赃枉法而被降职罢相。只是这些可以睁眼闭眼的“错事”也就罢了,对于后来称帝的赵光义来说是天大的错事,也就是他是支持赵匡胤传位嫡子而不是于弟赵光义的。问题来了,为什么赵光义会重用不支持自己的赵普,并两次用他为相呢?

吕中评赵普中提到“而《金匮》一书,尤宗庙社稷之大计也”。这《金匮之盟》正是要害之处。据传杜太后临终前和赵匡胤有约,为免前朝幼子弱国之患,赵匡胤将帝位传于弟弟赵光义,其次弟弟赵廷美,最后儿子赵德昭,命赵普写下藏于金匮之中。赵匡胤一直没有公布此约定,直到赵光义继位后六年,赵光义苦于“烛影斧声”的不利舆论,赵普说出《金匮》一事,顺利解决了这个问题,赵普不久再拜为宰相。后来赵廷美与卢多逊勾结篡位败露被削职闲居,也是赵普的功劳;赵光义亲征北伐失利,也是赵普进谏班师回朝休养生息,给了赵光义台阶。

赵光义对赵普政治上的依赖,使得赵普晚年几次辞官都被拒绝直到病死。赵光义追封韩王,又诏普配飨太祖庙。

朱元璋评赵普:普诚贤相,使诸将不早解兵权,则宋之天下未必不五代若也。史称普多忌刻,只此一事,功施社稷,泽被民生,岂可以忌刻少之!也难怪赵光义对他的“错事”视而不见而委以重任!

其他网友回答

?_

。∴。、。/。‘‘!!!,?


您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