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百度百科(阿q为什么叫阿q)

阿q的设定是什么?

阿Q是鲁迅先生笔下塑造的一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他的设定是自私、愚昧、封建、保守,同时又自轻自贱、自欺欺人,欺弱怕强。

在我看来,阿Q是一个可笑之人,但令人笑中带泪。阿Q对待失败、屈辱、窘境等创造了“精神胜利法”,即:盲目自大、自轻自贱、自欺欺人、欺软怕硬,令人在发笑之后感到难过、气愤、悲哀,也发人深思。

在我看来,阿Q又是一个令人痛恨之人,但痛恨之余又会产生同情。他一无所有,但不思进取反而染上了赌博、喝酒、偷东西等陋习,甚至还耍流氓,调戏妇女,让人痛恨。阿Q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充满着屈辱、贫苦、挨饥受骂、经常被打,又很令人同情。

阿Q与孔乙己是同类人吗?

阿Q与孔乙己是同类人。

二者都是鲁迅先生笔下的社会底层人物形象,都以悲剧收场,二者不同之处在于,阿Q大字不识,连他本人的确切名姓都不能定,平常靠做短工生活,逼不得已做了贼,最后糊里糊涂送了命。而孔乙已是个读书人,自恃清高,满口之乎者也。虽穷困潦倒,却不务正业,好吃懒做,为生活所迫也做了贼,被人打断腿,最后穷困而逝。

孔乙己笑话尼姑原文?

孔乙己没有笑话尼康,笑话尼姑的是阿Q。

阿Q欺负小尼姑是因为一时冲动,在文中,小尼姑过来之前,阿Q正在气头上,所以小尼姑过来之后便把火发在了小尼姑身上。

相关内容:

有一天,阿Q看到“王胡”在太阳下捉虱子,阿Q便也捉起了虱子但是看到自己的虱子竟比自己看不起的“王胡”少,阿Q觉得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便找茬打仗。但是却输给了以为不是自己对手的“王胡”。

正在这时,钱太爷的儿子走过来了。平常阿Q看到他常常躲着走,可是今天阿Q正在气头上,为了撒气,就骂了一句。于是遭到了少爷一顿哭丧棒的痛打。这时,小尼姑走了过来,这下好了,阿Q对她又是骂脏话又是掐脸蛋,终于觉得刚才的憋气都散了,又充满了自豪感。

阿q档案资料?

阿Q是一个农民,社会地位卑微,好赌却财运坏,好挑衅他人却性格懦弱;他经常挨打受戏弄,但喜欢欺负更弱小者。有一次,阿Q进城谋生,很快回乡炫耀,但他很被发现是偷盗集团成员,名誉彻底扫地。

走投无路的阿Q想参加革命,虽不过是幻想而已,但也遭到“不准革命”的厉声喝斥。不久,赵举人家遭强劫,阿Q被官府捉去,作为抢劫犯的替罪羊而被处决。

阿q精神什么意思啊?

“阿Q精神”,又叫精神胜利法。它来自鲁迅小说《阿Q正传》的主人公阿Q的形象。阿Q与人家打架吃了亏,心里就想:“我算被儿子打了,现在世界真不像样,儿子居然打起老子来了”。于是他心满意足,用“儿子打老子”来安慰自己,自嘲、自解、自我陶醉,并自认为是胜利了。简言之,是在失败和挫折面前,在精神上即刻忘却,实行自我安慰,“他算什么,我比他好多了”。所以,阿Q“永远是得意的”。阿Q性格中最为鲜明的特征,便是精神胜利法。阿Q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自己安慰自己,都认为自己是胜利者。

“阿Q精神”有其消极的一面,但是,“阿Q精神”有其可供借鉴之处。其换位思考、多角度想问题,可以说是减轻精神压力、解除忧愁的灵丹妙药。特别是自我调节、自我释放、自我排解、自我安慰等思维方式,积极有效,值得我们借鉴,从而获得快乐。阿Q精神的实质是妥协,是放弃,结果学会了自我减压,消灭了心理上的压力,也就消除了不必要的烦恼,起到了保持心理健康的效果。

阿q个人档案?

阿Q是鲁迅创作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的主人公。阿Q是贫苦农民,受尽剥削压迫。他原以为革命就是造反,痛恨它,但当看到统治者在革命面前惊慌失措时,便要求参加革命,最终阿Q被杀。

阿Q是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典型代表之一,鲁迅对阿Q形象精妙地塑造有力地讽刺了当时社会一些心灵丑陋的旧中国人,严厉地批判了当时政府的腐败和人民的无知。

阿q人物形象分析及典型意义?

一般认为,阿q是一个自尊自大、自轻自贱、自欺欺人、奴性十足、欺软怕硬、卑鄙无赖的人。

自尊自大:阿Q本身是个非常卑微而且贫贱的人物,但是他却不把其他人放在眼里,甚至是家乡有钱有势的赵太爷,他也认为,“我的儿子将来比较阔的多”。而且因为去过城里,甚至连城里人也看不起,拿别人的缺陷肆意嘲笑,然后引起为荣。

自轻自贱:阿Q能够自己贬低自己,而且在自轻自贱了之后,还能够认为这种轻贱使自己的“地位”更加上上。比如,在被人揪住辫子往墙上撞头的时候,阿Q就自己说自己是“虫豸”,将自己贬低为“虫豸”希望别人放了自己。

自欺欺人:自欺欺人是阿Q常常用于安慰自己的表现,以让自己能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比如被别人打,他可以想象成自己被“儿子”打了,认为整个世界不像样,没了伦理,于是又按照自己的意愿转败为胜,心满意足。

欺软怕硬:阿Q本身就是非常卑贱的小人物,身体瘦弱、口才也木讷,不论打架还是骂人都不是别人的对手。于是阿Q在于是发生冲突的时候,就是先估量对手的力量,专门捡软柿子捏,木讷的便骂,力气小的他便打,如果遇到打不过也骂不了的,就说“君子动口不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