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翔宇┃地 膜 玉 米

陕北大地每逢谷雨将近总会有这样一道奇观:坡地、川台地几天时间就被白色的地膜铺的如同数架“拉烟”飞机齐整飞过一般,山桃花也会在一夜之间开的满山二洼,银装素裹,人工与大自然合为一处的神笔绘制着春的美景,此时也更像是万紫千红前的素描勾勒。这一道道的“飞机烟”就是种植玉米所铺下的白色地膜,就是我们所说的—地膜玉米。在我的印象里,黄土大地上一直就种有玉米,而且农村的家家户户都有向日葵杆搭建的玉米笼。儿时闲来无事取两个玉米棒子互相揉搓,瞬间洒下一地的金黄玉米粒,任凭那身后追逐的鸡群啄食,啄一路便磕一路“响头”,叫人乐不自胜。只不过早先的玉米种植没有地膜铺盖措施,所以无法增温保湿,产量自然非常不稳定。然而庄稼人有认习惯为真理的习惯,靠天吃饭的思想变得理所当然,在面对措施革新时这种心理更显根深蒂固,以至于地膜铺设措施的推广就阻力重重。
自从2015年开始从事乡镇工作,每年春垦备耕工作的重点就是山地的苹果和川台地的地膜玉米。惊蛰一过各种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紧锣密鼓,春耕部署有条不紊,镇村干部犹同听到了发令枪响一般,争前恐后地投入到了农村工作中去。在过去,川道村的领导干部们比较发愁的就是地膜玉米的铺膜工作,尽管每年每亩还补助70元之多,但是老百姓还是不愿意种植和铺膜。镇村干部只能逐户走访动员,即便大家都开始了拉粪、拉膜、翻地等前期准备时,还是会有一小部分人依然在静观默察中。为了不使自己包的村铺膜工作滞后,为了不使这一小部分“生地”影响全镇在县上的评比得分,镇村干部只能合兵一处,当起了这个别家户的“长工”。经年累月,不少镇村干部成为了地膜玉米铺设的行家里手,地膜上的土畦被整的那是横看成岭侧成峰,更像是一支在等待检阅的部队。玉米在农家传统粮食作物中的作用不可小觑,畜牧养殖业更非它莫属。然而今年地膜玉米取消了补助,一时间电话询问的农户暴增,耐心解释后心中泛起嘀咕—山岭村畜牧养殖多,一直缺少不了它,川道村恐是问题,关键川道上去年的秸秆而今还依旧堆放在地里。“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不免感叹我大唐诗人杜牧不仅仅文笔了得,对天文气象也是提出了穿越性的指导意见。这几年除了去年春旱外,其余各年在清明时节前后都会有一场保墒雨伺候。令人意外的是今年清明收假返回单位的途中所见。一路上的春耕文化美景让人悠悠忘返,不时停车抓拍。三天的小假期,地里顽强的秸秆不在了,到处的田地被拖拉机拉的犁翻得墒气四溢,到处是庄稼人忙碌的身影,到处是错落有致的粪土堆和一卷卷的地膜堆……在一个没有基层干部上班的假期,整个川道的地膜玉米在停了补助后竟然又一次的集结待阅。
这也让我想起了几年前去宜川县辛户村的所见闻。那是一个发展山地苹果三十余年的地方。一排排的二层小洋楼和停在院内的小汽车向来客展示着富足,一串串的红苹果回报着果农的辛勤,一个个穿梭在洋房与果园忙碌者的身影令人甚是羡慕。当老支书谈论三十多年前苹果从那里起步时,不觉间双眉紧锁。当年政府帮助老乡建园,各种补助力度相当大,但也还是有一小部分人不愿意放弃传统的种植,对苹果产业“忧心忡忡”,不配合,不管护。镇村干部也只能身兼数职,又是宣传员,又是技术员,又是“长工”,也更有甚者一夜之间将幼苗拔的干干净净。如今栽植政策早就停止了很多年,然而更新的新建园面积在逐年增长,和吴起县2020的地膜玉米一样,在没有补助、没有督促中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在狠抓、硬抓后吴起的地膜玉米依然上路,同志们不解衣带迎来的又是山地苹果的管护落实,难度更大了,责任更重了。好在最为艰难的几步已经迈了过去,但是面对日新月异的苹果市场化和商品化,新的挑战又接踵而至。让我们摩拳擦掌,化难为易,从地膜玉米的胜利中思考、总结,斗胆变孔夫子一句名言—干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干则殆!
吕翔宇,陕西吴起人,一名基层工作者,闲来小作,仅此而已。


您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