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前拾得露华新的全诗 殿前拾得露华新全诗拼音

殿前拾得露华新的全诗

出自唐代皮日休的《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译文

零落的桂花瓣,如同一颗颗玉珠从月亮下边撒落下来,拾起殿前的桂花,花瓣带着露珠更显湿润。

到现在也不知道天上发生了什么事,这桂花大概是嫦娥撒下来给予众人的吧。

延伸阅读

疑是嫦娥掷与人前一句是什么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出自唐代诗人皮日休的《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译:零落的桂花瓣,如同一颗颗的玉珠似的从月亮下边散落下来,我走到大殿前捡起它们,发现花瓣上边还有星星点点刚凝结起来的露华。到现在,我还不知道天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想来想去,这些桂花和雨露,应该是广寒宫里的嫦娥抛掷下来送给我们的吧?

诗句应是嫦娥掷与人是哪首诗里的

  “应是嫦娥掷与人”出自唐朝诗人皮日休的《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原文: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唐 皮日休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注释:
  ⑴天竺寺:今称法镜寺,位于灵隐山(飞来峰)山麓。
  ⑵桂子:特指为桂花,本质是樟科植物天竺桂的果实。
  ⑶露华新:桂花瓣带着露珠更显湿润。
  ⑷嫦娥:多种说法,有说中国神话人物、后羿之妻等。
  译文:
  桂花从天而降,好像是月上掉下来似的。拾起殿前的桂花,只见其颜色洁白、新鲜。
  我到现在也不明白吴刚为什么要跟桂花树过不去。这桂花大概是嫦娥撒下来给予众人的吧。

  作者简介:
  皮日休,字袭美,一字逸少,生于公元834至839年间,卒于公元902年以后。曾居住在鹿门山,自号鹿门子,又号间气布衣、醉吟先生。晚唐文学家、散文家,与陆龟蒙齐名,世称”皮陆”。今湖北天门人(《北梦琐言》),汉族。咸通八年(867)进士及第,在唐时历任苏州军事判官(《吴越备史》)、著作佐郎、太常博士、毗陵副使。后参加黄巢起义,或言“陷巢贼中”(《唐才子传》),任翰林学士,起义失败后不知所踪。诗文兼有奇朴二态,且多为同情民间疾苦之作。《新唐书·艺文志》录有《皮日休集》、《皮子》、《皮氏鹿门家钞》多部。

天竺寺八月十五夜桂子诗句是什么意思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这首诗描写的是作者中秋佳节赏月之情,此诗运用比喻和联想的修辞手法,在神话和现实之间来回切换,意境优美,让人浮想联翩。《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唐-皮日休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译文:桂花从天而降,好像是月上掉下来似的。拾起殿前的桂花,只见其颜色洁白、新鲜。

我到现在也不知道天上发生了什么事。

这桂花大概是嫦娥撒下来给予众人的吧。

通读全诗后,可以让人产生了联想,第一、二句可以联想到诗人在中秋之夜,站在天竺寺的院落中,抬头望月,月光洒下大地,就像桂花铺满了大地,颜色洁白,新鲜,仿佛带着露水和香味。

第三、第四句时诗人意境一转,还带着幽默语气,至今,我还不知道天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这些桂花和桂花上的雨露,应该是广寒宫里的嫦娥撒落下来送给我们的吧!扩展资料皮日休(约公元838年—约公元883年),晚唐文学家。字袭美,一字逸少,汉族,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曾居住在鹿门山,道号鹿门子,又号间气布衣、醉吟先生、醉士等。皮日休是晚唐著名诗人、文学家,与陆龟蒙齐名,世称”皮陆”。其诗文兼有奇朴二态,且多为同情民间疾苦之作,被鲁迅赞誉为唐末“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 《新唐书·艺文志》录有《皮日休集》、《皮子》、《皮氏鹿门家钞》多部,对于社会民生有深刻的洞察和思考。

皮曰休写的天竺寺8月15日夜桂子中的佳句是

佳句: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原诗: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释义 零落的桂花瓣,如同一颗颗玉珠从月亮下边撒落下来,我走到大殿前捡起它们,发现花瓣上边还有星星点点刚凝结起来的露水。我还不知道天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这些桂花和桂花上的雨露,应该是广寒宫里的嫦娥撒落下来送给我们的吧!

至今不会天中事的下一句是什么作者是:皮日休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此句出自皮日休的《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作品原文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白话译文  桂花从天而降,好像是月上掉下来似的。拾起殿前的桂花,只见其颜色洁白、新鲜。我到现在也不明白吴刚为什么要跟桂花树过不去。这桂花大概是嫦娥撒下来给予众人的吧。  此诗是唐朝时期的皮日休创作的七言绝句,记载于《全唐诗》卷六百十五。此诗运用了比喻,联想的修辞手法, 咏物现实,空灵含蕴,以中秋一事表达了中秋佳节赏月之情。  创作背景  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节期为阴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  诗人创作此诗正是在中秋的夜晚,联想到诗人前一年高中进士,而此刻正是诗人东游之中,也正是诗人意气风发之时,所以在如此佳节,又是诗人得意之时,以此背景,诗人创作了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