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木兰词”如同诗的铠甲,读了就不怕失恋和变心了!

本周第十三讲纳兰容若《木兰词》
欢迎大家赏听。
语音已经编辑成完整的MP3文件
放在群中,以备大家反复收听
文字稿是讲话内容的精编
不包含所有语音内容
如觉不错,欢迎大家广为传播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纳兰容若《木兰词》
周剑来老师篆书
各位朋友:
大家晚上好!
纳兰容若的这首《木兰词》,语言清新质朴,情感深挚凄婉。三百多年来,赢得了人们的盛赞和传颂。尤其是首句“人生若只如初见”,戳中了我们每个人的心,表达了我们心中的美好愿望:要是人生就像初会时的美妙感觉那样,一直不变,该有多好啊!
可惜愿望终归是愿望,世事变幻,沧海桑田,情随事迁,很多时候我们身不由已,喜怒哀乐也随着经历而改变:以前喜欢的,现在淡然了;以前厌恶的,现在改观了;以前执着的,现在放下了;以前痛恨的,现在释然了……正所谓“等闲变却故人心”。
每个人都抱着人生若只如初见的美好愿望走进彼此的世界,以为可以天长地久的走下去,过着过着,却大都走入了秋风悲画扇的难堪境地,这真是一个千古难解的命题。世间的美好不是永恒不变的,惟其如此,那曾经的美好才更显得弥足珍贵。
所以多情而敏感的词人才忍不住心怀感慨,叹息悲嗟。他以一颗赤子之心,透过那双悲悯的诗人之眼,敏锐捕捉到生活中的平常场景和细微体验,运用他的生花妙笔,写出他渴望留住世间一切美好的祈愿。
其实,“霁月难逢,彩云易散” 、“似这般姹紫嫣红开遍,都付与断井颓垣”,这世间的一切美丑好恶,终期于尽,一切都终将风流云散,悄然逝去。只要我们心中常驻最初的那份美好,“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又何必太过执着,太过介怀。
全词寥寥几句,明白如话,从字面上也不难理解,用典也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典故,所以流传甚广,也最为大家所喜爱。
按照惯例,我还是按照自己的理解,添枝加叶,用今天的白话把它扩充翻译一下:
“曾经无比相爱的情侣们,在风霜历尽,回望前程的时候,如果能想起初次相逢的那份美好,那种心灵的悸动,如今又怎会对月伤怀,临风洒泪,感叹昔日深情像秋扇一样被被人弃置于不顾呢?
曾经的爱人如今轻易地改变了当初相约白首的心意,却反而辩解说男欢女爱是靠不住的,世间多少有情人最终都会轻易的改变心意,稍有变故就会另投他人的怀抱。
想起当年的唐明皇与杨贵妃,七夕之夜,明月的清辉洒遍了骊山脚下的华清宫和长生殿,这对有情人指着月亮盟誓,发下了永结同心,生生世世做夫妻的誓愿,二人甜蜜相拥,温存软语过后,这清幽宁静的夜晚才过去了一半。
当战乱平定后明皇再次回到长生殿时,面对着漫漫长夜,耿耿秋灯,他应该会想起与贵妃在长生殿里的恩爱缱绻和生死不离的誓言吧。如果这样,当初贵妃婉转蛾眉,难舍难分却又决绝赴死的时候,心中对那绝情的唐明皇也是生不起怨愤的吧。
可是今天的你呢,你那么轻易的就辜负了我对你的一片深情,你怎么可以比得上当年的唐明皇呢,他即便是为了保全自己赐死了无辜的杨贵妃,但他们总还是有过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誓愿啊。
只·如·初·见是爱情璀璨之后的凄凉
“人生若只如初见”。这是全词中看似最平淡,却又感情翻涌最强烈的一句,一段感情,如果在人的心里分量足够重的话,那么无论他以后经历了多少变故,即便是客观原因或外来阻力导致天各一方,永不可见;又或者是三观不合,分道扬镳;又或者是因爱生恨,老死不相往来;不管怎样,初见的一刹那,对于曾经相爱的人来说,永远是刻骨难忘的。
一个初见,就使得读者产生共鸣,让我们的思绪一下子就闪回到初恋的美好记忆。这短短一句话,胜过千言万语,也胜过了古往今来多少词人苦心雕琢的华美篇章。刹那之间,我们人生中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万千滋味都涌上心头,无限感慨又难以言明。
开篇一句起到统领全词的作用,其余七句都是为了映照、解释这一句的意义而存在的,这一句也表达了容若纯真的赤子般的梦想:两个人如果总像刚刚相识时那样的深情款款,那样的温馨快乐,那样的甜蜜无间,那该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啊。
可是梦想终归是梦想,如果真的能够实现,又怎么会拿着用不着的团扇,站在萧瑟的秋风中,悲叹那逝去的再也追不回的感情呢?无论是汉成帝与班婕妤,还是唐明皇与杨贵妃,再纯美的爱情都抵不过爱情的魔咒——当初的爱情誓言有多深重,日后的背情弃义就有多惨痛。容若所伤的,是爱情的美好又转短暂;容若所悲的,是爱情璀璨之后的凄凉!
人生如戏,一幕幕、一场场,你方唱罢我登场,无数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剪不断,理还乱,时时刻刻在不断的上演。人生的大戏如果只有初见那一场,那该是平添几多美好,还是留下更多遗憾?
画·扇·生·悲相亲相爱如一梦,白头偕老镜里空
意思是说与意中人相处,如果后来彼此间产生了怨恨、埋怨,没有了刚刚相识的时候的美好、淡然。那么一切还不如停留在初次见面的时候好。
何事句:用的东汉班婕妤被弃典故。班婕妤为汉成帝妃,被赵飞燕与赵合德姐妹谗害,退居冷宫,后做诗《怨歌行》“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月明,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以秋扇为喻抒发被弃之怨情。
后南北朝时梁刘孝绰所做《班婕妤怨》诗又写道“妾身似秋扇,君恩绝履綦”,南宋诗人吴龙翰的《乐府四首.其一》也写道“瑟瑟凉风来,妾身似秋扇。”扇子是夏天用来驱赶炎热的,到了秋凉以后就没人理睬了,被抛在一边不用了。古典诗词多用扇子的来比喻被冷落的女性,后世多以“秋扇见捐”比喻女子因年老色衰被弃。
用这个典故的意思就很明显了,说的是这个女子本指望与爱人相亲相爱,白头偕老,但随着时光的推移,年华老去,红颜不在,中途被移情别恋的男子无情抛弃。“悲画扇”一话瞬间将人从美好的回忆一下子拽到了残酷的现实当中,形成强烈的对比,发人深省。
故·人·易·变心还是那颗心,但心里所爱的却换作别人
意思是说这个男子受到了外面的诱惑,自己先就轻易地改变了原先要与女子永不离弃的心,却反而对这个女子说这世上原就没有什么永恒的东西,特别是情人之间就是容易变心的。
这两句话我们今天也常常用,一般是用来形容那些首先出轨,却倒打一耙,明明自己有错,反而胡乱指责对方变心出轨的渣男渣女,故人,在这里指的就是情人。
这两句呢,看似浅近,其实里面还是蕴含了两个典故的,出处就在大名鼎鼎的山水诗派鼻祖谢脁的《和王主簿季哲怨情诗》“掖庭聘绝国,长门失欢宴。相逢咏荼蘼,辞宠悲团扇。花丛乱数蝶,风帘人双燕。徒使春带赊,坐惜红颜变。平生一顾重,宿昔千金贱。故人心尚永,故心人不见”。
谢脁这首诗,也是借写闺怨来抒怀的,其中还用到”悲团扇”的典故。谢脁诗的最后两句”故人心尚永,故心人不见”,这正是容若”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一语的本源。
我们比较一下原句和容若化用后的两句,原句是说:故人(情人)的心还是那颗心,但心里所爱的却换做别人,不是自己了。情人已经变心了,再也回不去当初了。容若词的这两句呢,在意思上与原句差别倒也不是很大,却是在原句的基础上意思再进一层,大略是说你这位故人轻易地就变了心,却反而说我变得太快了。
这种化用,少了原句那种含蓄蕴藉,哀而不怨的味道,单语意更直接明快,也更直指人心。两者的高低上下,且让我们的读者自己慢慢品味吧。
骊·山·霖·雨天涯决绝无情,一别天地两宽
唐朝天宝末年,玄宗与杨玉环的爱情故事,在民间即有流传,传说唐明皇与杨玉环曾于七月七日夜里,在骊山华清宫长生殿里山盟海誓:“愿世世为夫妻”。到中唐时期,随着白居易的叙事长诗《长恨歌》的铺陈演绎,如“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两人的爱情故事就更加广为流传,路人皆知了。
后安史之乱起,明皇入蜀,于马嵬坡赐死杨玉环。杨死前云:“妾诚负国恩,死无恨矣。”安史之乱平定后,明皇北还长安,一路风雨不止,吹打在车銮的金铃上,在斜谷中回响不绝,勾起了唐明皇心中无尽的悲伤,遂作《雨霖铃》(也作《雨淋铃》)曲以寄哀思,这就是词牌《雨霖铃》的来历。
后世以《雨霖铃》为题的名篇不少,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北宋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也是符合这首词牌的本旨的。本篇借用此典,意思是说唐明皇与杨贵妃二人当初浓情蜜意,立下了同生共死的誓言,后来虽然贵妃为明皇而死,她在九泉之下也不会对明皇生怨。
那么今天即使你抛弃了我,决绝无情的向我告别,我也同样不会对你心生怨恨。表现了这被抛弃女子对感情忠贞,至死不渝,真正是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好·梦·惘·然薄幸辜负奈天命,相思无尽到来生
“何如”,一般与“如何”同义,表示询问:怎么样?但用在句首,就是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如,语气加重强调,就是“还不如”的意思。如李白的《秋风词》“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
明王世贞的名句“何如且会此中趣,别有生涯天地间”;容若在送别好友严绳荪的诗《送荪友》里也有“人生何如不相识,君老江南我燕北。何如相逢不相合,更无别恨横胸臆”,用的都是“还不如”这个意思。
这里是化用李商隐《马嵬》:“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之句意,化用之后,消减了李商隐原诗的讽喻讥刺之意,表达了词人对李隆基身为皇帝却无法保全宠妃的无奈和对杨贵妃惨死马嵬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
薄幸,薄情,即所谓负心薄幸,是过去对男子辜负女子感情的最常用的指责用语。锦衣郎,指唐明皇,后世多指薄幸无义的情郎和负心男子。这两句意谓怎比得上当年的唐明皇呢,他总还是与杨玉环有过比翼双飞、并结连理的誓愿!即便是阴阳分离,他也还是刻骨地思念,不忘旧情。突出了这个女子的至情至性。
假·托·闺·怨爱情自有去处、友情亦有终点
上面讲过了,此《雨霖铃》调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按词牌副题所说,这是一首拟古之作,所拟的《决绝词》本是古诗中的一种,是以被抛弃女子的口吻控诉男子的薄情,从而表态与之决绝。
如汉乐府民歌《白头吟》:“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唐元稹有《古决绝词》“君情既决绝,妾意已参差。天公隔是妒相怜,何不便教相决绝”。这些拟作都是借用汉唐典故而抒发“闺怨”之情,通篇表达的都是一种哀怨凄婉,屈曲缠绵之情。
但我们细细品读容若的这首《决绝词》,可以感受得到,全词虽恨薄情,也意在“决绝”,这个女子虽然满腔幽怨,但始终是因情生怨,怨中有情,怨不离情,实不为怨。与前人的决绝词相比,显得更加缠绵别致,深婉动人。
“秋风悲画扇”即是悲叹自己遭弃的命运,“骊山语罢”暗指原来浓情蜜意的时刻,“夜雨霖铃”写像唐玄宗和杨贵妃那样的亲密爱人也最终肠断马嵬坡,“比翼连枝”写曾经的爱情誓言已成为遥远的过去。
有的版本在词题“拟古决绝词”后有“柬友”二字,也是“谏友”,词人写这首词的目的是送给朋友的,由此而论,那么这“闺怨”便是一种假托了,在这抒写的女子怨情的背后,似乎更有着深层的痛楚,只是借闺怨作隐约的表达,所谓“伤心人别有怀抱“吧。
词人是不是以男女间的情爱为喻,郑重的告诉这位友人,也是勉励自己,朋友间的友情也应该始终如一,生死不渝呢?
我们知道,古诗词中常常以男女之情相寄,表达自己的人生抱负、政治追求、家国情思,如屈原的“众女嫉余之峨眉兮,谣诼谓余以善妒”,苏轼的“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等等,就是典型例证。
再如,唐代诗人张籍的名篇《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何不相逢未嫁时”。
表面上看完全是一首抒发男女情事的言情诗,但其实它是一首政治抒情诗,全篇运用比兴手法,明写已婚女子拒绝其他男子追求的故事,暗里却委婉而坚决的向企图收买自己的军阀李师道表明自己拥护朝廷,拒绝招揽,反对军阀割据的政治态度。
再如诗人朱庆馀写给张籍的《闺意–近试上张籍水部》诗:“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以新妇自比,以公婆比主考官,借以征求张籍的意见。
张籍回诗《酬朱庆馀》中写道:“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将朱庆馀比作一位采菱姑娘,相貌既美,歌喉又好,因此,必然压倒众人,受到主考官的赏识,暗示他不必为考试担心。
说了这么多,我们来看看容若在康熙十五年(1676年)初识顾贞观的题赠之作《金缕曲.赠梁汾》:“德也狂生耳,偶然间,缁尘京国,乌衣门第。有酒惟浇赵州土,谁会此生成意?不信道,遂成知己。青眼高歌俱未老,向尊前,拭尽英雄泪,君不见,月如水。共君此夜须沉醉,且由他,峨眉谣诼,古今同忌。身世悠悠何足道,冷笑置之而已!”
这首词是纳兰的成名之作,当时京城竞相传写,称之为“侧帽词”,纳兰后来刊印自己的第一部词集,索性就取名为《侧帽集》,可见这首词在纳兰创作中的地位。顾贞观得此词后,用原韵填了一首《金缕曲》酬答,其中有“但结记,来生休悔”句,可见两人友情之深厚,这辈子做朋友还不够,下辈子还要继续。
而这首《木兰词》则写于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这年暮春,容若抱病与众好友相聚于渌水亭上,饮酒赋诗,一唱三叹,而后寒疾加重,一病不起,七日后便溘然长逝,年仅三十岁。由“柬友”可知,此词可视作对顾贞观、沈宛等知己好友的“诀别”之作,表达了词人对人生聚散离合的感慨,对自己有负佳人的深深自责,和对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
别·有·根·芽翩翩浊世佳公子,不是人间富贵花
纳兰容若,叶赫那拉氏,纳兰(也做、喇啦、那拉等),不知是何人所译,这两字的意蕴,比起纳喇、那拉,不知典雅多少。容若,一个美好而富有诗意的名字,似乎也只有这样的好名才配得上他这位翩翩浊世佳公子。
原名成德(曾因避讳康熙太子的乳名保成而改为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他是是康熙朝有名的“权相”明珠的长子,其母为英亲王阿济格之女爱新觉罗氏,康熙皇帝与他是表哥。他自幼饱读诗书,又被康熙皇帝选在身边,从三等侍卫一直拔擢至一等侍卫,多次陪皇帝出巡,可谓是文武双全,天子近臣,是人们钦羡的少年英才,前途无量。
但对他而言,这“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仕宦生涯,唾手可得的富贵荣华,完全不是他所想要的。钟鸣鼎食,金阶玉堂,入值宫禁,平步青云的前程,也不能激起他的半点激情,身为天潢贵胄,他内心深处却极度厌恶官场的虚伪和庸俗,一直渴望朴实平凡的生活,可是家族和皇权又怎会容许他挂冠而去,潇洒江湖呢?
极度敏感的心灵,高处不胜寒的体验,构成一种常人难以体察的矛盾感受和沉重的心理压抑,他的志向不在为帝王效忠,也不在乎朝廷的高官显爵,能滋润他心灵家园的,只有形诸于笔墨的文字,寄托于他所钟爱的诗词;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浣溪沙》。
这位人世间的匆匆过客,尝遍了世间的千愁万绪,心已成灰,他为一切的多情而欣喜,为一切的繁华落尽而感慨,他拼命的把自己深埋,逃离地位给他带来的所谓尊贵,只为换取普通人最淳朴的情怀。他孤傲而不自大,名高而不聒噪。他心怀浓情,却不轻易宣之于口,宁愿在清净寂寞处独自吟唱:非关癖爱轻模样,冷处偏佳。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采桑子·塞上咏雪花》。
感·花·溅·泪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
在纳兰短短三十年的人生中,最重要的就是两件事,爱情和交友,生在富贵乡中,雕梁画栋的乌衣门第并不是他所看重的,作为豪门公子,对自己的显赫身世“冷笑置之,从头翻悔”,这意味着什么?对豪门的不屑,不屑又从何来?从吸收了汉民族传统文化后产生的强大自信力而生,纳兰就是征服者的后代反被被征服者文化征服的典型。历代文人中他是一个异数,他的一生似是为爱情而活。
康熙十三年(1674年),纳兰与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卢氏成婚。康熙十六年卢氏因难产去世,夫妻结缡只三年,阴阳相隔的痛苦给他带来了几乎毁灭性的打击,爱妻早亡,续娶之人难以与他心灵契合,旧梦难以重温。
平生结识的文学挚友流散江湖,聚散无常,接踵而来的的打击,使他无法摆脱内心深处的困惑与悲观:“日日花前长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他在《拟古》诗里写道:“予生未三十,忧愁居其半,心事如落花,春风已吹散。”专为情生,却被情伤,最在乎的东西也最能伤人,他的深情,终究损折了他的生命,记得金庸《书剑恩仇录》中有句名言“情深不寿,慧及必伤”,不正是纳兰公子的写照吗?
他在《画堂春》里写道: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说不尽断肠人,道不尽的伤心事。还有《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词人站在窗外,眼前西风吹过,倍感凄凉,往日的生活点滴一一浮现,当日越是寻常的场景,今日想来越不寻常,疼痛、无助,再多的词语也无法精当的表达释放内心的能量,文字的缓释功能派不上用场。
对职业的厌倦,对富贵的轻看,对仕途的不屑,使他对能轻取的身外之物无心一顾,却对却不能长久的爱情,心与境合的自然合谐状态倾心向往。他对身边的一草一木都有着别致的领悟,当他发现了另一个精神世界时,他便与这现实世界之间筑起了一道藩篱,精神得到了自由,身体不逃脱不了现实的束缚,一个人最终还是没能撑起一个世界。
正像他在另一名篇《采桑子》里所写:“谢家庭院残更立,燕宿雕梁,月度银墙。不辨花丛那瓣香,此情已自称追忆,零落鸳鸯,雨歇微凉,十一年前梦一场”,多情人都是泪,不仅令人想起《红楼梦》中宝黛之间那段痛彻心扉的爱情,和纳兰的经历何其相似,生在世族大家,却得不到一份朴实简单的爱,而且他们的结局也是一样的凄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纳兰词》三百余篇,道出的多是纳兰的辛酸泪。
南·唐·遗·笔贵重适用之美,烟水迷离之致。
纳兰词初名《侧帽集》,后名《饮水词》,后人将两部词集增遗补缺,辑为一集,名为《纳兰词》,现存348首(一说342首)。
纳兰容若的诗词缘情而起,旖旎动人,作为性情中人,他的词作皆自真情实感而发,虽然数量不多,但出尽为佳品,尤其是他的悼亡词,哀感顽艳,情真意切,令人痛彻肺腑,不忍卒读,颇有南唐后主遗风。
而他本人也十分欣赏李煜,他曾说:“花间之词如古玉器,贵重而不适用;宋词适用而少贵重,李后主兼而有其美,更饶烟水迷离之致。”可见他的词受到《花间集》和晏几道等婉约派词宗的影响。
《纳兰词》在词人生前即产生过“人人传抄,家家争唱”的轰动效应,传至国外,朝鲜人就惊呼“谁料晓风残月后,而今重见柳屯田”,将他与北宋时“凡有水井处即能歌柳词”的柳永相比,可见纳兰词的流传之广和受欢迎程度。
《纳兰词》不但在清代词坛享有很高声誉,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之地。清代各家学者均对他评价甚高。
纳兰生平挚友顾贞观这样评价他:容若天资超逸,悠然尘外,所为乐府小令,婉丽凄清,使读者哀乐不知所主,如听中宵梵呗,先凄惋而后喜悦。容若词一种凄忱处,令人不能卒读,人言愁,我始欲愁。
清初著名词论家况周颐说:容若适承元、明词敝,甚欲推尊斯道,一洗雕虫篆刻之讥。独惜享年不永,力量未充,未能胜起衰之任。其所为词,纯任性灵,纤尘不染,甘受和,白受采,进于沉着浑至何难矣。并在他所编选的《蕙风词话》中誉其为“国初第一词手”。
近代大学者王王国维则给其以更高的赞扬: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中国历代文人都在追求对物质性理的认识,并把它与人生观、世界观等哲学概念联系起来,并把它进行提炼,加以艺术化,将哲学的理性与艺术的热情交汇生发。纳兰性德也不例外,他以诗词的形式,以他杰出的艺术作品观照、折射着他的哲学理念。
在纳兰词中,写景状物关于水、荷尤其多,他的别业名为“渌水亭”。可见纳兰对于水的情有独钟。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把水认作有生命的物质,认为是有德的。并用水之德比君子之德,水滋润万物,以柔克刚,川流不息,从物质性理的角度赋与其哲学的内涵。这一点被纳兰尤为看重。
由此我想到禅宗所说的修行三境: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还是山,见山还是水, 其实此三境也可用适用于诗词写作和品鉴上,如果我们能像纳兰一样,用我们的心灵之眼,观照这大千世界,那么触目所及的风动花摇,虫鸣鸟唱,青山叠翠,流水曲觞,身边的一切都会变得摇曳生姿、曲致多情起来。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人与自然和谐共鸣,天地万物与我同备。这该是一种何等美好而高远的雅致生活啊。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像纳兰容若一样,师法自然,反照自身,在平常的生活中发现点滴之美,“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无论何时,皆能保有内心的安宁与祥和,保持对诗意生活的憧憬与追求。
那么,即便是繁华历尽仍留真淳,洞明世事后也可返璞归真,清醒的认识自己,知道自己要追求什么,要放弃什么,这时,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只是这山这水,在我们眼里,已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了。
今天的诗文讲解,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打赏说明“西窗记&豆棚闲话”每周诗文讲解活动,目前扩展到九个群,转播费用周积月累,一年下来所费不少,大家有心的话,请大家打赏少许费用,帮我分担一些。

西窗记旧讲
第十二讲:莫把圣者当情痴 仓央嘉措的《东山月》是一轮佛月啊
第十一讲:和我一起插花吧,因为我们都偏爱生命中的柔软时光
第十讲:咏这首《雁丘词》,做一只幸运鸟死在爱人的香丘里吧
第九讲:走过《苏小小墓》,叹西泠桥畔风吹雨、人鬼情未了
第八讲:唱一句《渔父词》,把今生的哀愁当件破衣服丢了吧
第七讲:一曲《十五从军征》,回家的路竟然是那么漫长
第六讲:我的诗神总是金戈铁马 吟诵着《永遇乐》朝我奔来
第五讲:一篇《岳阳楼记》 两千年中国文化心法
第四讲:乘着般若之舟 一起抵达《心经》的琉璃净界吧
第三讲:一部《锦瑟》八道惘然,你听懂了哪一种?
第二讲:品读《关雎》:你说是上古情爱 我说是圣人心事
第一讲:一首《菩萨蛮》,窥见江南之美,窥见磅礴大唐
西窗记&豆棚闲话
把我读过的诗文都细细讲给你听
“西窗记”&“豆棚闲话”,原名“每周一讲”,是本公众号的固定知识分享栏目。每周日晚上八点在“西窗记””豆棚闲话“微信群中进行语音讲授。如欲入群,请加微信号”cestdamo“。
您所读到的这篇文章,便是在群语音基础上整理而成,欢迎大家广为传播。


您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