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杜甫诗三首》应该这么学!)

杜甫诗三首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原籍襄阳迁居巩县,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杜审言之孙。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寓居长安近十年。及安禄山兵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至左拾遗,世称杜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有《杜工部集》。
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诗约1500首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我们学习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三选的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注释:
玉露:白露。
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
巫山巫峡:即指夔州(今奉节)一带的长江和峡谷。
萧森:萧瑟阴森。
兼天涌:波浪滔天。
塞上:指巫山。
接地阴:风云盖地。
丛菊两开:杜甫去年秋天在云安,今年秋天在夔州,从离开成都算起,已历两秋,故云”两开”。”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开。
他日:往日,指多年来的艰难岁月。
故园:此处当指长安。
催刀尺:指赶裁冬衣。
“处处催”,见得家家如此。
白帝城:即今奉节城,在瞿塘峡上口北岸的山上,与夔门隔岸相对。
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砧:捣衣石。
 
背景: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秋兴》即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杜甫出生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自小所受的教育与熏陶,使他对国家命运与民生疾苦非常关注。在流寓四川的年月里,它时刻关心着国家形势,盼望“安史之乱”早日平息,国家与百姓能够重归安宁。可是,事与愿违,“安史之乱”虽于763年被平定,但国家的形势却仍不稳定,回纥、吐蕃等民族自是兵强马壮,不时侵略唐境,吐蕃还于763年一度攻占了都城长安;而唐朝内部在平定“安史之乱”战争中作大的军阀也拥兵割据,对朝廷构成了威胁。国运威迫,犹如四季之在暮秋,杜甫为此而深感忧虑。
在寓居四川的近十年里,杜甫历经流离,备尝艰辛,身心憔悴不堪。他日夜想回归故乡,却始终无法实现愿望。写此《秋兴》时,他已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来日无多,叶落归根之想更为迫切。正是在此种悲人生之秋和国运之秋的心境下,他写下了《秋兴》这首诗。
全诗以“秋”作为统帅,写暮年飘泊、老病交加、羁旅江湖,面对满目萧瑟的秋景而引起的国家兴衰、身世蹉跎的感慨;写长安盛世的回忆,今昔对比所引起的哀伤;写关注国家的命运、目睹国家残破而不能有所为、只能遥忆京华的忧愁抑郁。
全诗于凄清哀怨中,具沉雄博丽的意境。格律精工,词彩华茂,沉郁顿挫,悲壮凄凉、境深宏,读来令人荡气回肠,最典型地表现了杜律的特有风格,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分析:
《秋兴八首》(其一)思维导图:

首联“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是写景。写出了夔州露冷丹枫、万物萧森的景象。用“凋伤”、“萧森”给意境笼罩着败落景象,气氛阴沉,定下全诗感情基调。
 
颔联“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写景。用对偶句紧承上联,描摹“气萧森”的悲壮景象。“江间”承“巫峡”,“塞上”承“巫山”,波浪在地而兼天涌,风云在天而接地阴,诗人纵目驰骋,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巫山巫峡的萧森景象。
(注意:对“塞上风云”有这样解的:塞上风云既写景物也寓时事。当时土蕃入侵,边关吃紧,处处是阴暗的战云,虚实兼之。此联景物描绘之中,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和时局那种动荡不安、前途未卜的处境和作者胸中翻腾起伏的忧思与郁勃不平之气。把峡谷深秋、个人身世、国家沦丧囊括其中,波澜壮阔,哀感深沉。)
 
颈联“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转入直接抒写羁旅之情。“丛菊两开”,指离蜀地历经了两秋;“孤舟一系”,指眼下旅途的的飘零。“两开他日泪”表明去年对丛菊掉泪,今年又对丛菊掉泪;“两开”二字,实乃双关,既指菊开两度,又指泪流两回,见丛菊而流泪,去年如此,今年又如此,足见羁留夔州心情的凄伤。“故园心”,即思念长安之心。“系”字亦双关词语:孤舟停泊,舟系于岸;心念长安,系于故园。
 
尾联“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借事抒情。现实中,风霜凄紧,严冬将至,那千家万户的”刀尺声“和”捣衣声“急切响起,怎能不让诗人泛起岁暮日晚,羁旅无依的伤感!
这是八首中的第一首,总写巫山巫峡的秋声秋色。用阴沉萧瑟的景物,衬托诗人自伤漂泊、思念故园的心情。(前两联写景,后两联通过写事抒情。)
 

         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注释:
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西北。
明妃:指王昭君。
去:离开。
紫台:汉宫,紫宫,宫廷。
朔漠:北方大沙漠。
省识:略识。一说“省”意为曾经。
春风面:形容王昭君的美貌。
环佩:妇女戴的装饰物。佩:通“佩”。
胡语:胡音。
怨恨曲中论(lún):乐曲中诉说着昭君的怨恨。
 
背景:
《咏怀古迹五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在夔州(治今重庆奉节)写成的组诗。这五首诗分别吟咏了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等人在长江三峡一带留下的古迹,赞颂了五位历史人物的文章学问、心性品德、伟绩功勋,并对这些历史人物凄凉的身世、壮志未酬的人生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并寄寓了自己仕途失意、颠沛流离的身世之感,抒发了自身的理想、感慨和悲哀。全诗语言凝练,气势浑厚,意境深远。
课文节选了第三首。
此诗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想到昭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因此,主题落在“怨恨”二字,“一去”二字,是怨的开始,“独留”两字,是怨的终结。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分析:
首联“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首联写昭君出生地。诗人发挥想象力,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为昭君出场营造了一个惊天动地的形势。清人吴瞻泰的《杜诗提要》说:“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始产一明妃。说得窈窕红颜,惊天动地。”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她。
 
颔联“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写昭君远嫁异域荒漠的悲凉。诗人只用这样简短而雄浑有力的两句诗,就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看紫台和朔漠,自然就会想到离别汉宫、远嫁匈奴的昭君在万里之外,在异国殊俗的环境中,一辈子所过的生活。而下句写昭君死葬塞外,用青冢、黄昏这两个最简单而现成的词汇,尤其具有大巧若拙的艺术匠心。在日常的语言里,黄昏两字都是指时间,而在这里,它似乎更主要是指空间了,它指的是那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它是那样地大,仿佛能够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独有一个墓草长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想到这里,这句诗自然就给人一种天地无情、青冢有恨的无比广大而沉重之感。
 
颈联“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这是紧接着前两句,更进一步写昭君的身世家国之情。画图句承第三句,环佩句承第四句。画图句说,由于汉元帝的昏庸,对后妃宫人们,只看图画不看人,把她们的命运完全交给画工们来摆布。省识,是略识之意。说元帝从图画里略识昭君,实际上就是根本不识昭君,所以就造成了昭君葬身塞外的悲剧。环佩句是写她怀念故国之心,永远不变,虽骨留青冢,魂灵还会在月夜回到生长她的父母之邦。

尾联“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这是此诗的结尾,借千载作胡音的琵琶曲调,点明全诗写昭君“怨恨”的主题。前面已经反复说明,昭君的“怨恨”尽管也包含着“恨帝始不见遇”的“怨思”,但更主要的,还是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永远怀念乡土,怀念故土的怨恨忧思,它是千百年中世代积累和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乡土和祖国的最深厚的共同的感情。
杜甫的诗题叫“咏怀古迹”,说明他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他当时正“飘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虽然他在夔州,距故乡洛阳偃师一带不象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是“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当年相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
 
问题:《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王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的抒发,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谈谈你的理解。

答曰: 本诗似乎只有王昭君的怨恨,没有作者个人的咏怀,但联系写作背景,就可以知道,作者曾在十年前左右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了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其实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王昭君有国色之貌无人识,汉元帝不辨美丑,竟要靠“画图省识”;自己一片赤诚,尽忠进谏,皇帝却不分忠佞,无辜贬斥自己。而这些都不能明说,所以只能借写王昭君的不幸来暗寓自己的不幸。

登    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注释:
登高: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历来有登高的习俗。
猿啸哀:指长江三峡中猿猴凄厉的叫声。《水经注·江水》引民谣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回:回旋。
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萧萧:风吹落叶的声音。
万里:指远离故乡。
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苦恨:极恨,极其遗憾。苦,极。
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 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潦倒:衰颓,失意。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新停:新近停止。重阳登高,例应喝酒。杜甫晚年因肺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这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赏析:
《登高》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于大历二年(767)秋天在夔州所作的一首七律。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首联为局部近景,颔联为整体远景。后四句抒情,写登高所感,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颈联自伤身世,将前四句写景所蕴含的比兴、象征、暗示之意揭出;尾联再作申述,以衰愁病苦的自我形象收束。此诗语言精练,通篇对偶,一二句尚有句中对,充分显示了杜甫晚年对诗歌语言声律的把握运用已达圆通之境。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对仗工整,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上句诗人抓住夔州的景物特点,用“风急”“天高”“猿啸哀”三个主谓词组,从视觉和听觉方面写出了夔州疾风猎猎、秋高气爽、啼猿悲秋特定景色。格调高亢,气势恢宏,境界阔达。上句所写之景为远景。下句写眼前之景。诗人采用动静结合、色彩对比的手法,为读者描绘出一幅明丽的秋景图。“渚清”对“沙白”,色彩如画,飞鸟盘旋其中,静中有动,画面精美,让读者耳目一新。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前人誉这一联为“古今独步”、“句中化境”。颔联紧承上联,诗人视通万里、凝神谛听,让自己处于一个更为广阔的时空来感受秋的气息:萧萧落叶,仿佛为秋的脚步伴奏;滚滚长江,好像在为秋的来临壮威。落叶、江水,无边无尽,合奏出一首三峡秋日最为强劲的交响曲。诗人被这大自然的声音震撼了,不由不想到自己的生命旋律——自己的韶华正如这潇潇落木、滚滚江水,很快流逝,很自然转到颈联抒情。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悲秋”两字写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诗人把久客最易悲愁,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进一联“雄阔高浑,实大声弘”的对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脉搏。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象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诗到此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此时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前六句“飞扬震动”,到此处“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诗薮》)。
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尾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张上。
此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好像“未尝有对”,胸腹好象“无意于对”。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它能博得“旷代之作”(均见胡应麟《诗薮》)的盛誉,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问题一:
颈联直接抒发了诗人自己的‘悲秋’及其种种原因,无一字虚设,无一字没有丰富的内涵。有人认为这两句含有八重悲哀,你能读出几重?试做具体分析。
答一:一重秋天本是悲哀的;二重他乡作客是可悲的;三重秋天在他乡作客尤可悲;四重经常作客更可悲;五重离家万里,又添悲一层;六重无亲无友,独自一人,焉得不悲;七重重阳佳节,只登台不能饮酒,实是可悲;八重多病之身,如何不悲;九重年过半百,一事无事无成悲不胜悲啊!凡此种种,把‘登高’之悲情抒发得淋漓尽致。这就是杜诗的‘深沉蕴藉’。
答二:宋·罗大经《鹤林玉露》曾就这两句分析出八层意思:“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
 
问题二:《登高》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答曰:一个满头白发、满脸悲愁、身衰多病的老诗人,他颤颤地站在深秋的季节,他的眼里满是忧郁、深恨,“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忘?“。

 
《蜀道难》和杜诗三首情境默写:
一、《蜀道难》
1.《蜀道难》用夸张手法写山势的高险,枯松倒挂的句子是                   ,                。
2.《蜀道难》说明在很久以前蜀地就建立国家的句子是                 ,                。
3.《蜀道难》化用张载“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表达对国事的忧虑的句子是          ,          。
4.《蜀道难》写剑阁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特点的句子是              ,            ,           。
5.《蜀道难》中表达自古以来秦蜀之间少有往来的诗句是                 ,                 。
6.《蜀道难》开篇以蜀地方言为全诗奠定雄浑感情基调的句子是:          ,          !
二、《杜甫诗三首》
1.《秋兴八首(其一)》用双关手法,情景交融抒发故园之思的句子是              ,             。
2.《秋兴八首(其一)》以枫叶凋零、秋气萧瑟寄寓诗人凄苦落寞情怀的诗句是               ,      。
3.《秋兴八首(其一)》以秋天长江和塞上风云为喻,表现时局动荡不安、国家命运黯淡的诗句是                ,                 。
4.《秋兴八首(其一)》借捣衣的声音来寄托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                。
5.《咏怀古迹》运用悲戚的想象,表现昭君的怨恨之情、思乡之情以及人生悲剧根源的句子是               ,                。
6.《咏怀古迹》中运用拟人,借山水形象蓄势,用以烘托昭君形象的诗句是            ,             。
7.《咏怀古迹》借远嫁塞外的女子的乡土之思,吐露诗人自己飘零的故园之情的诗句是                  ,                   。
8.《咏怀古迹》中凝练地写尽昭君一生悲剧的句子是                        ,                  。
9.《登高》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是             ,               。
10.《登高》道出郁积诗人心中自身苦和国运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                  ,                  。
11.《登高》中诗人远离故乡,又处暮年,表达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             ,            。
12.《登高》借落叶和江水来抒发光阴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              ,                。
13.杜甫《登高》中集中表现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是                       ,                        。

参考答案:
一、《蜀道难》
1.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2.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3.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4.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5.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6.噫吁嚱,危乎高哉!
二、《杜甫诗三首》
(一)《秋兴八首(其一)》
1.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2.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3.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4.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二)《咏怀古迹(其三)》
1.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2.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3.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4.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三)《登高》
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2.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3.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4.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5.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杜甫诗三首相关文章